明教“不拜偶像”怎么會在福建留下佛像?
為何福建能占據全球唯一的殊榮?曾任晉江博物館研究員、現任晉江文聯會員的陳良圖老師認為,這與其“入鄉隨俗”有關。
他說,明教最早是從波斯等地,經過西域地區進入中原地區。因為其教義宣傳崇尚光明,因此很被下層百姓所接受,在中原地區風靡開了。
到了唐武宗時期,滅佛運動開始,明教也在受打擊之列。這個時候有一位名叫“呼祿”的大法師逃到南方,他在福建的第一個落腳地點是福州。
根據明代何喬遠《閩書》記載,呼祿法師到了福建后,“授侶三山,游方泉郡,卒葬郡北山下。”也就是說其在福州地區廣收門徒,再往泉州地區傳教,最后死在泉州。相傳他被葬在清源山上,朱熹曾到過他的墓地祭拜,可惜至今還未發現他的墓地。
這一路從西域進入中原,再發展到福建地區,歷經千年。而西域一帶盛行佛教,唐朝時期中原盛行道教,這兩種宗教對于明教的影響頗大。最深刻的表現就是出現了物化的佛像。
現代研究發現,明教《懺悔文》記載著教規的“十戒”,其首戒是“不拜偶像”。到了宋代陸游到福建,看到明教佛像,在他筆下形容為“繪畫妖像”。這說明,到了宋代,明教佛像已經在福建地區出現,明教融合中國特色,在福建地區發展起來。
現在明教到哪去了? 專家認為與佛、道融合了
陳老師認為,明教宋代在福建地區出現佛像,也正說明這一時期明教在中國發展到鼎盛。當時陸游在福建地區做官,他發現這種宗教十分盛行,擔心會威脅到統治,特地上書要求禁絕。
他說,明教在福建地區興盛與其“親民”性質有關,根據研究發現,明教徒們常常穿著白衣,崇尚清潔、光明。這迎合了生活在下層百姓的心愿。
而在當時加入明教還需要交納“會費”,他們可能還會定期舉辦一些聚餐等活動。在泉州草庵前曾出土一個破碎的黑釉碗,碗底寫著“明教會”字樣,他認為這可能就是教徒們在草庵聚會時所使用的餐具。
發展到明代,朱元璋起義軍里就有明教徒的身影,在他奪取政權后,擔心遭到倒戈覆滅的命運,因此,將明教定為邪教,全國范圍內禁止信仰。因此明教在福建地區出現“偽裝”的情況,福壽宮就是一個例子。而泉州草庵更有意思,草庵里有一套詩簽,簽文的頭兩個字連起來正是明教的經文。
他認為,明、清時期明教并未在民間消失,而是融入了佛、道兩教之中,成為一種民間信仰。“這就好像是民族融合一般,各大民族之間相互交融。”因此他認為,明教并未消失,至今仍存。
![]() |
![]() |
責任編輯:李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