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稅”到“權”的爭論
肖雪慧的文章越傳越廣,到2000年《社會科學論壇》全文發表,關于納稅人意識納稅人權利的討論如一石激起千層浪。
有人響應支援,也有人跳出來反對。最終還引發了一場從“稅”到“權”的爭論。
時任全國政協委員的喻權域發表了一篇《為人民服務,還是為納稅人服務》,反駁肖雪慧,稱其為“資產階級洋垃圾”。
喻權域在八年后,回憶那一次筆戰時說:當時的中央主管部門的領導同志肯定了此文的論點,當年的《新華文摘》等報刊曾予轉載。從那以后的八年間,沒有報刊再宣傳“政府和政府工作人員是納稅人出錢養活,所以政府要為納稅人服務,政府工作人員要牢固樹立為納稅人服務的觀念”,這一荒謬絕倫的資產階級的過時的“洋垃圾”了。
“我國有許多干部以為他的工資待遇是上級恩賜的,不知道那是人民給的,所以我們要宣傳‘政府和政府工作人員是納稅人出錢養活的,政府工作人員要牢固樹立為納稅人服務’的觀念。”喻權域對于“洋垃圾”有這樣一段總結。
如今看來,喻的總結倒像是在為納稅人意識正名,而在九十年代很多人也會像喻權域所說的那樣認為:“這種說法與事實不符,搞錯了時代,也搞錯了國度。”
很難想象在十幾年前,五岳散人口中那個連“納稅人”三個字都還是禁忌的時代,學術圈的爭論已經從簡簡單單“稅”的層面,深入到了“公權力”和“公民權利”的深度。而實際上打破那怪異的寧靜,也是需要有人說出來。
肖雪慧很快回應了喻權域的質疑,她在《書屋》上發表《納稅人、選舉權及其他——兼打喻權域》。
肖雪慧回應喻權域,說他的文章“干擾著人們對‘納稅人’概念本身具有的政治含義的認識,從而阻撓著人們的納稅人政治意識的覺醒。”
肖雪慧到今天再聊到稅的話題時,還是會把各種社會問題掛在嘴邊,就像早在十二年前她就把稅收和三公消費、政治腐敗、公權力服務意識聯系在一起一樣。
“我家樓下的小商販被城管趕得東躲西藏,他們也是納稅人,不應該享受生存的權利嗎?”肖雪慧頓了一頓,“難道要把他們都逼成夏俊峰?”
![]()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