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十年的疑問
事實上,《人人都是納稅人》的視頻,竟緣于一則“舊聞”。
去年10月,趙家煦偶然讀到了一條十年前的新聞:
2001年,王府井書店曾經為消費者搞了一個十分貼心的小創舉,其在購物小票上,分列了價款金額和稅款金額。比如標價10元的圖書,小票清楚地標示:價款8.7元,稅款金額1.3元。在國外,消費者的消費支出打在小票上,是一種普遍現象。
可出乎書店意料,這一新鮮做法遭到了買書人的質疑:買本書還要交稅嗎?書店是不是把成本轉嫁到消費者頭上了?最終,王府井書店放棄了向購物者做納稅人教育的機會。
“買本書還要交稅嗎?”讀到這里,趙家煦竟然有著相同的疑惑。
在新聞最后一小段,趙家煦找到了答案:購物小票上的稅款金額,叫做增值稅。
讓他頗為吃驚的是,通過網絡搜索,他發現增值稅已經成為中國最主要的稅種之一,增值稅的收入占中國全部稅收的60%以上,是最大的稅種。
“還有什么稅種,一般人不知道,卻很可能每天都在交?”好奇心促使趙家煦在電腦前搜索了兩個多小時,他發現,“其實有很多,都是我們普通人在買單。”
“可不可以做一個有關稅的視頻,讓大家知道得更多一些呢?”趙家煦立馬給自己公司合伙人高寧打電話,簡單說了自己的想法。
未了,趙家煦告訴高寧:“我想做一個類似于《誰動了我的CPI》那樣的視頻。”
《誰動了我的CPI》是他們合作的第一個視頻,時長4分41秒,主要講了兩個問題:CPI是什么?CPI的高低起伏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
這也緣于他的偶然發現。去年8月的一天,習慣于工作時旁邊開著電視機的趙家煦發現:幾乎每個電視臺都在說CPI,年內新高,持續走高原因是什么,拐點什么時候到……
“到處都是CPI,CPI到底是什么?”趙家煦到百度百科里一查,上萬字的解釋,又牽出N多知識點,看得他頭暈腦脹,可還是沒有一篇文章能夠讓自己完全明白。
某一個大家耳熟能詳的經濟名詞,用一個可視化的視頻表現出來,用有趣有理有據的故事講出來,會不會有市場需求呢?作為一家傳媒廣告公司的CEO,趙家煦隱約覺得其中有巨大的傳播商機。
后來,名為《誰動了我的CPI》的視頻在登錄某著名視頻網站一周多的時間里,點擊量突破了5萬。
高寧接完趙家煦的電話后,開始大量查閱相關資料。曾經做過高校教師的他,習慣把感受歸納一個“中心思想”。
對于稅,高寧把自己的學習感受歸納為:“并不是你工作了有收入了才是納稅人,實際上你花錢就是納稅人,但是這一點多數人可能是模糊的。”
“在現代社會,除了有意仿效魯濱遜式的生存方式之外,要試圖尋找一個脫離稅收影響的空間是徒勞無益的。”從媒體報道里,高寧讀到了這句話,它來源于國家稅務總局相關領導一篇長文的開頭。
“人人都是納稅人。”經過商量,趙家煦和高寧把這句話定為視頻的“中心思想”。
![]()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