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流傳于河北部分縣市的因寺廟倒塌,放炮、吃桃罐頭才能保小孩平安的傳言,影響到北京房山、大興等地。在這些地區,一些鄉鎮入夜后爆竹聲四起,黃桃罐頭熱銷,部分超市的黃桃罐頭甚至被一搶而空。(6月6日《新京報》)
近幾年來,“搶”字已經成為了描述國人不理性消費行為的代言詞。在一個特定的時期里,民眾們將超市、店鋪里的某種聲稱有“特殊功效”的商品搶購一空:日本海嘯了,我們去搶鹽,水質污染了,我們去搶礦泉水,如今的搶罐頭事件,更是讓人嗔目結舌。
瘋狂的搶購,把自己的生命健康或者人身安全寄托于一包鹽、一罐罐頭身上,是荒誕而可笑的。而這背后,卻透露出民眾心理的一種極度不安感:危機或流言爆發時,沒有權威者出來化解危機,沒有智慧者出來點破流言,在恐慌中的百姓,往往更容易被流言打動。因此,我們只能盲目地相信“民間智慧”,跟風地將那“救命稻草”一搶而空。
安全感有多重要?在著名的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中,安全感位居第二,僅次于生理需求。我們的國家正處于社會轉型期,此時安全感需要尤為突出。所謂構建和諧社會、幸福社會,如果沒有安全感,也很難保障。
然而,如今安全感缺失卻成了一個普遍性的問題。搶購風背后,是我們對專家解釋、媒體辟謠的不信任;部分學生放棄高考,工作、出國,是對國內教育體制的不信任;醫鬧和醫患糾紛屢見不鮮,體現了我們對醫療系統安全感的降低……我們的安全感被不斷地打壓和打擊,然而,誰來為此買單?國人何以重獲安全感?
在我看來,安全感的來源,應是一個有強烈責任感的政府。政府承擔了多大的責任,群眾就有多大的安全感。如今,很多國家的政府官員都把提高民眾安全感和幸福感放到工作計劃的首位,安全感系數、幸福感指數也成為了衡量政府工作是否合格的標準。謠言傳播了,政府應當站出來辟謠、進行輿論引導,但更應當做的,是平時工作中對民眾的思想教育,讓謠言止于科學、止于教育。
轉型期的中國社會,各種問題層出不窮,安全感的缺失非“一日之寒”,我們的政府要想給群眾以安全感,也不能只做一天的功夫。要在平日的工作里,踏踏實實干實事,給予民眾切身的利益,對得起“為人民服務”幾個大字,我們的安全感,也才會一天一天地被找回來。(潘夢琪)
![]()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