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17時,遼陽仙鶴湖西岸,仲先生正開車路過,聽到有人喊“救命啊,我爸掉水里了”,他急忙停車跳進湖中,湖有四五米深,他邊跑邊喊:水性不好的別下,在旁人幫助下,將落水者救上了岸;遺憾的是,因為著急救人,車窗忘搖上了,車里的包被人“拿”走了,包里有給女兒婚禮購物的現金。不過仲先生表示,以后再遇到類似情況自己還會去救人。
在良心跌份的現實語境下,良心不值錢已經越來越被被人奉為圭臬。所以,假如這位“大叔”為了保護自己的錢財而放棄救人,即便一條生命也許就此失去,也沒什么好指責的。但正因為老仲沒有道德掙扎的救人壯舉,才顯可貴——不僅因為良心在這里等同于一條命,更在于大叔救人及“還會救”的無怨無悔,給了社會良心一個救贖的機會。而一正一反兩個迥異的舉動,折射出的人性的美與丑,一面讓人欣慰,一面又那么刺人眼目。
然而,現實中讓人刺目的事件還少嗎——車禍現場不是救人,而是哄搶西瓜;免費贈送給市民的蘿卜,被拔光了,其他蔬菜也遭了殃;老人跌倒不敢扶……等等事件,已經讓人刺目到遲鈍。我們該問的,不是一個人怎么了,而是這個社會怎么了?到底是什么讓一個人變得冷漠如麻,甘愿放棄內心的良善做一塊寒冰?
上述提及的種種事件,和“救人者被偷”一樣,反映出來的都是社會良善的缺失。我們常說,文明是演進的,人心是向善的。“救人”這一動作與廣州和南京老人設立“無人售報”報亭一樣,都是發端于一個心懷良善的人的內心召喚,然而,道德畢竟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正所謂“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銘、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對于只有“利”而沒有“義”,只有功利而沒有道德之輩,當然需要自律,但更需要他律:除了輿論譴責,更依憑制度設計的合理——對偷竊者能像秋風掃落葉般無情,對救人者給予春天般的溫暖。道德成本一旦“適當”,才能放大道德微光,盡顯人間暖色,鈣化一切丑惡。
救人和偷竊,兩者較量的最終結局很好預見,這也印證了“社會越缺乏良心,良心越有分量”的道理,從這點上說,救人者雖被偷竊,但能換來更大的社會效益,卻是值得的。不過以道德之名抬升道德,能量畢竟有限。尤其當社會道德土壤依然還布滿塵土的時候,即便正義在一場場較量中得以完勝,也很可能只是笑中帶淚,充滿悲情。所以,從這場道德考場中折射出的人情與世態,我們除了拷問,更需要思索如何扭轉道德缺失這一現實困境,并努力重構之。只有當一個個或顯或潛的道德勇士,不再從高處跌進塵埃,才不至于一次次徒然招致難堪。(晴川)
![]()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