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島有不少微型景點,都與屈原有關。如“來白石”,上有嘉慶年間的記載,字跡因石頭風化而模糊,但仍然可以辨別出,記載的是清朝嘉慶年間島上舉行龍舟賽的盛況。
再如島南邊的大巖石上有兩個“大腳印”,明末就有記載,稱之為“仙人腳印”,但仙人是誰?有人說是屈原,當地人尊稱屈原為水仙尊王,船上都供奉著兩尊神像,一尊是媽祖,一尊是屈原。
還有一塊無墓碑。據說清乾隆年間,一位叫楊剛直的佛曇清官,被削職遣回原籍,在此島效法屈原投海自盡,連尸體都沒有找到。后人便在他投海處的石頭上刻了一塊墓碑,以表緬懷之情。
屈原神像 多少如煙舊事
屈原島的名稱是怎么來的呢?
自唐朝陳元光在佛曇橋設立行臺(行政機構)起,佛曇就傳頌屈原的故事。南宋國舅楊亮節第三子楊世隆于佛曇開基時,就把劃龍舟習俗從中原帶到了佛曇。劃龍舟必須經過屈原島旁邊。“這里很適合作為一個活動的平臺來使用,或許就是屈原島最初命名的原因。”盛運昌說。
明朝時,屈原島有了一尊屈原像,木頭做的。據盛運昌介紹,嘉靖年間,任長沙知府的林敬回佛曇探母,帶來一尊木雕屈原像,安置在鴻江書院里,后來書院被毀,屈原像被轉移到屈原島。當初,島上有三塊天然大石頭,呈品字形分布,中間有一個自然巖洞,屈原像就安置在巖洞里。
明末清初,佛曇百姓已將屈原視為人們的保護神祭拜。漁船出海途經屈原島,都要停航登島點香添油,求平安、多捕魚。到東南亞和臺灣開基的民眾也都要去屈原島上,帶一棵植物苗或一包沙土或一塊小石頭,再投放供果,燒下紙錢,拜上三拜才出行。清康熙年間,當地的信徒去臺灣時,將屈原像帶到船上,以保佑航行平安。
民國時期,有人塑了尊屈原石像,安放在原來的位置。1975年以前,因農業學大寨圍海造田而需要大量石頭,人們便在屈原島取石圍海,使島小了許多,三塊巨石兩塊被夷平,屈原石像也被丟入佛曇港出口處深海中。
如今的花崗巖屈原像,是一個姓王的鄉賢捐建的。從此,屈原島名副其實了。2009年3月,此人又在屈原像北側蓋了一座忠烈亭,并立了碑,表達對屈原的景慕之情。
![]()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