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連續劇《知青》近期在央視熱播,引發了強烈社會反響,也引起了許多知青的共鳴。那是一段不該被遺忘的歲月,也是一段必須直面的歷史,今天,在我省各種各樣的紀念館里,那段歲月鮮活地存在著——
留住一代人的青春印痕 ——走進與知青有關的紀念館
漳平知青情緣館內收藏的農具
漳平知青情緣館內收藏的生活用品
東南網-福建日報6月26日報道(記者 張杰 吳旭濤 通訊員 陳曉霞 劉永良 文/圖)
(一)
這幾天,留在漳平的石獅知青林解勝有些激動。電視劇《知青》的播出,讓他老是忍不住回憶起當年當知青的經歷。周末,林解勝叫來了同樣留在漳平的知青朋友莊維山和郭碧琴,三個人在老林家的陽臺上邊喝茶邊回憶起上山下鄉的那段日子,顯得非常興奮。
1970年1月,年僅20歲的林解勝和其他1656名來自安海、石獅、青陽等地的晉江知青(當時三地均歸屬原晉江地區管轄)一道,告別父母,來到漳平插隊。他們從最簡單的農活做起,與當地農民一起勞動、一同生活,很快適應了農村的生活,成為大隊的壯勞力。
在林解勝看來,雖然上山下鄉對原本生活在城市的知青來說有些殘酷,但插隊在客觀上也鍛煉了知青們對環境的適應能力,磨煉了人的意志,也讓城里人更了解農民的生存狀況、了解農村的情況。現在,老林經常帶在北京的女兒女婿和外孫到自己下鄉的地方憶苦思甜。
“有次我告訴孩子,自己下鄉時走的田壟窄,又打赤腳,挑谷子時摔倒,坐在那里哭,他竟認為是天方夜譚。”郭碧琴認為不管后人如何評價,都應保存知青上山下鄉的那段歷史,以警示、教育后人。
實際上,想要留住那段歷史的不僅僅是到漳平插隊的知青們,還有第二故鄉的父老鄉親。2005年4月,本著真實記錄、留存一代知青上山下鄉歷史的考慮,漳平市決定建設知青情緣館;2007年2月23日,坐落于漳平城區東山公園、建筑面積4339平方米、總投資600多萬元的知青情緣館開館。
“看,那就是我當年呀!”“這就是我當年用過的農具!”開館當日,不時傳出的陣陣驚嘆聲,那段久已遠去的歲月,在知青們看來,是那么的鮮活!往事歷歷在目,仿佛就在昨天。
作為全國率先建成開館的知青紀念館,漳平知青情緣館館內展線長170米,陳列展覽版面152版,展出文物500多件。展館內容十分豐富,依次陳列流光掠影、艱苦磨煉、永恒回憶、歲月留痕、山海情緣、真誠奉獻7個部分內容,真實記錄和反映了閩南知青當年和漳平本地知青勞動、工作和生活全景以及當今創業風采、真情回報漳平第二故鄉的事跡。
“我親眼看到一位頭發花白的老知青面對當年住過的房子照片眼淚直流?!闭钠绞胁┪镳^黃館長告訴記者,漳平知青情緣館的建成,是為了重現歷史,再續親情,展示業績,激勵后人。
![]() |
![]() |
責任編輯:陳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