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縣知青紀念館外景
?。ǘ?/p>
在閩西永定,也有一個知青紀念館。
永定是當年廈門知青上山下鄉的主要地點之一,據史料統計,1962—1978年,永定縣共接受安置廈門知青6004人。從閩南沿海到閩西山區,大批廈門知青在永定下鄉落戶,和群眾同勞動、共甘苦,把最美好的青春留在了這里,甚至有人永遠長眠在了這里。
為了進一步弘揚知青們忠于祖國、艱苦奮斗的精神,永定縣決定修建知青紀念館。知青紀念館位于仙師中學知青樓內,當年叫立新農場,2006年“6·18”洪災后成為危房后按照“修舊如舊”原則重建,于當年8月動工興建紀念館,占地464平方米,建筑面積1228平方米,2007年9月底竣工開展。
走進永定知青紀念館,只見白墻黑瓦的知青樓掩映在桂樹和苦楝樹叢中,墻上紅漆大書“廣闊天地,大有作為”幾個大字,一下把人們帶入那難忘歲月。
在紀念館提供的一本書刊中,記者閱讀了幾位知青的日記,感受了知青們在逆境中吃苦耐勞、自強不息的精神。知青勞動時賣力、不偷懶,背部皮膚曬得脫了一層又一層,腿毛褪得一干二凈,寒冬臘月修水電站,知青脫掉棉襖跳進刺骨的河水中,一站就是半個多小時……
在紀念館的一個展室里,有一張照片特別引人矚目:一個梳著兩條大辮子的女青年正使用犁耙在犁田,臉上掛滿微笑。而她的微笑也永遠留在了人生的19歲……這就是犧牲在永定的知青烈士黃美妙。
1963年9月,16歲的黃美妙從廈門一中高中畢業后不久,就來到了永定西溪農場寮下坑生產隊插隊。這個生產隊共有八名女同學,黃美妙年紀最小,但是工作最勤快、最能吃苦,擔任了生產隊的記工、保管、會計、團支委、工會小組長等職務、曾被評為“五好場員”“五好青年”“五好團員”,三年里她只回家兩趟。
1966年2月9日,黃美妙為撲救山林大火被嚴重燒傷,雖經多方全力搶救卻終因傷勢過重于1966年3月20日去世……
“知青這段歷史是用一代人的付出和犧牲鑄就的歷史,既然它已經發生了,那么真實記錄留存不人為拔高也不刻意打壓,而是客觀還原歷史原貌以警醒、教育后人是有必要的,我覺得這是知青紀念館存在的根本目的和必須堅持的基本態度。”曾經多次到閩西為黃美妙掃墓的廈門知青、作家謝春池這樣認為。
就是這段艱苦的歲月,在一定程度上,培養了一批吃苦耐勞,在逆境中充滿激情和理想的青年。正因為此,一遇恰當的機會、氣候,他們很快崛起,成為社會的棟梁之才。
目前,永定縣知青紀念館不僅是知青們追憶過去、留存記憶的場所,而且已經成為該縣的德育教育基地,每年都有不少當年的知青們帶著子女、孫輩來到這里,追憶那段艱苦的歲月,教育后代艱苦奮斗、為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知青紀念館正日益發揮出了它積極的作用。
![]() |
![]() |
責任編輯:陳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