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手記
自覺轉型再出發
轉型的意義
轉型是個歷久彌新的話題,也是個任重道遠的課題。
采訪下嶼村,讓我們對轉型的意義有了更深的理解。
下嶼村,這個曾經讓人心曠神怡的美麗漁村,自從與現代化連接之后,村民們便無可奈何地面臨著轉型的困惑與難題。
其實,人類社會正是在不斷轉型中進步與發展。問題的關鍵則在于,無論社會還是個人的每次轉型,都有著自覺與否的根本區別。自覺轉型者,代價小成效大。
有人把當今時代描述成轉型期。社會要轉型,企業要轉型,個人也要轉型。轉型成為從官方到民間使用頻率最高的主題詞之一。顯然,轉型內涵的豐富與外延的廣泛,也讓不少人無暇顧及轉型意義的理解。
從根本上說,轉型所要解決的就是生存與發展的問題。自覺轉型者在自然歷史過程中實現根本的發展目標。而眼下我們面臨的各種轉型,則大多是為了擺脫生存困境。這里有企業解困與產業升級的轉型,有基礎設施建設與城市發展等拆遷轉型,也有耕地、山林、海域灘涂等生產資料被征用農民、牧民、漁民等生產轉型。在這些年的轉型實踐中,我們也曾創造了許多成功轉型的典型。比如,土地征用與城市拆遷中的“城中村”模式等。當然,在形形色色的開發區、實驗區、工業區、園區等如雨后春筍般涌現之后,轉型之路只能更加遙遠與艱難。
下嶼村的轉型嘗試告訴我們:轉型不可能一勞永逸,轉型應當更加自覺。下嶼村從利用本地資源發展旅游業,到準備發揮自身技術資金優勢發展異地養殖業,轉型之路并不平坦,轉型任務遠未完成,生存與生活出路問題也沒有根本解決。只有把解決百姓的生存與生活出路問題作為現代化建設的首要任務、根本要求和題中應有之義,轉型才會更加自覺,轉型也才會真有成效。唯此,轉型的意義也就不言而喻。
轉型欲創新輝煌
第一次來到下嶼村,我們一行人全部被它旖旎的風光所迷倒。一天之后,當我們離開這里的時候,依然帶著滿腔的感慨。不過,這一次令我們折服的,不再是水天一色的美景,也不是夕陽下漁舟唱晚的浪漫,而是漁民們默默奉獻的情操和積極進取的心態。
因為要服從港口經濟的發展,下嶼村全部村民幾乎都面臨著轉產轉業的壓力。這對漁民的沖擊可想而知。但是現實面前,漁民們并沒有一味地發著毫無意義的牢騷,而是默默收拾行囊,開始了新的創業征程。
開發旅游產業,是他們做出的第一個嘗試,也是目前效果最好的一個嘗試。據統計,下嶼村圍繞著旅游開展起來的第三產業每年可為村民們帶來約3700萬元收入,而現在還只是起步階段,可以預見,隨著旅游產業的逐漸成熟,未來的成績單也必將更加閃亮。
難能可貴的是,在已有的成績面前,下嶼村的村民們并沒有盲目樂觀。他們十分清楚,旅游的市場畢竟有限,對于全村4000多號人而言,僅僅開發旅游還不足以解決全村發展的需要。
正是有了這份清醒的認識,以鄭德釵為首的下嶼村村民們還在繼續努力著,他們下一步的目標,就是到外地開發新養殖基地。
前路坎坷,但是大家依然信心滿懷。支撐大家前進的,是這樣的信念:
“可門港開發,關系到全省經濟的發展騰飛,作為可門港的一分子,我們目前能做的,就是要努力拼搏,不拖后腿,做到了這一點,就是為可門港的發展作出了貢獻?!辈稍L中,一位漁民的話語,說出了大家的心聲。
離開下嶼村時,我們注意到路邊掛著這樣一條標語:融入可門港,再創新輝煌。
顯然,這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
![]() |
![]() |
責任編輯:陳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