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岞林場的惠女一步一個腳印,筑起了一道“綠色長城”。 (康美英 攝)
□本報記者 鄭意凡 葉舒雯
20個女人,花樣年華,沒有特殊體制、沒有絲毫報酬,只為造福家園,不約而同地選擇造林、護林的生涯;
40多年,一片樹林,從無到有,早起澆灌,日暮而歸,做伴的唯有呼嘯的海風、熾熱的海沙,以及人們傳說中若有似無的夜半“鬼哭”。
由于惠安東部獨特的民情,男人常年出海討生活,女人在家扛起家事。于是,為村里種植一片防風林,小岞惠安女們當仁不讓。
1966年,20名惠安女子走進七里湖開荒造林,近半個世紀過去,依然有20名惠安女子,暮鼓晨鐘間,默默守護這片從無到有來之不易的樹林,寫下被世人視為不可能的奇跡,造就比林海風光更動人的風景。
十年種樹 無一成活
小岞地處惠安東部沿海突出部,是惠安最大的風沙口。幾十年前,林場還沒建成的時候,這片鹽堿灘地上寸草不生、淡水奇缺,農田被成片侵蝕,房子也建不成,附近居民飽受煎熬:“狂風一來,黃沙鋪天蓋地,海水漫進屋里,趕上吃飯的時候,捧起碗,一口飯,一口沙。”
風沙不止,就注定山窮、田瘠、糧缺;注定這塊土地上的人民,只能種地瓜充饑;注定這里的男人們,只能出外艱辛“討生活”。
“種出一片樹林,把風沙趕出家園!”為了這個樸素的愿望,1966年,20位漁家女自發聚攏在一起,日夜挖沙種樹,整地修田。他們不僅沒有一分錢報酬,還要從家里自帶口糧,兩斤地瓜二兩米,就是一天的口糧。
沙堤修起來了,海水被擋在堤外;紅土一擔擔挑來了,土質慢慢改良;二、三月大風大雨來了,搶種也開始了,水量足、易成活;其他的月份,到處尋找淡水,一口潭水取完,再換另一口。“那時候,天不亮,就要起來施肥。白天的活總是干不完,挑水要挨到晚上。一個人每晚挑三擔,回到家一坐下,椅子都被汗水打濕了。”
眼看20多畝木麻黃苗一天天抽芽成長,八、九月間,東北季風來了,晝夜猛刮,剛種下的整片幼苗頃刻被細沙蓋住。立冬到年底,東北季風再度來襲,由于沙土和海風都帶有極強的堿質,兩輪下來,這片樹苗幾乎全軍覆滅。
就這樣,年年栽樹,年年補種,十年間,竟然沒有一株成活。
![]()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