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歲(1961年)時,洪阿戶在漳州二中讀初二。為了生計,洪阿戶退學回家,幫父親做蓑衣,減輕家里的負擔。兩年后,洪阿戶到市農資公司做臨時工,加工蓑衣。1972年,進入龍溪地區糖煙酒公司,直到2007年退休。
臨退休前,洪阿戶在家看到央視《財富故事會》節目里,有人將傳統手工藝加以升華,做精品雞毛撣子致富,他萌生了重做蓑衣的念頭。
“當時剛開始想做蓑衣,但原來的工具都丟失了,只好找人打制。”買進整片棕,要做蓑衣之前,還得把棕拉成絲,洪阿戶就找人,在長椅上打制了拉絲的釘子等工具。
第一件蓑衣做出后,洪阿戶便做起了另一款的蓑衣,而后按比例縮小,做出袖珍蓑衣。
為了讓棕制品也成為工藝品,他試著做起了棕刷,而后,他又做起棕枕頭、棕墊。由于棕具有不吸水分、保持局部環境干燥的特點,一些朋友拿去用后,竟然對一些頸椎病、風濕病產生緩解的效果,大受歡迎。
“我看到電視報道,有人用石頭做成枕頭,我就想那我也能用棕來做枕頭。”洪阿戶說,他有頸椎病,就想做出一個棕枕頭,來治療自己的頸椎,還曾一度廢寢忘食,地板上滿滿的都是棕枕頭。“有一天晚上,我一想到還沒有做出自己需要的枕頭,我就下床,繼續做,做好后,一個個試睡,終于讓我找到適合我的棕枕頭了。”
洪阿戶家的掃把,也是他用棕制作而成,已經用了多年。不少朋友來到他家中,想跟他買棕制品,但提到價錢時,洪阿戶說:“價錢說不清。”
原來,現在市面上,已經很少人制作棕制品,辛苦活也沒人愿意學,每一個成品,都是他鉆扎、費心費力做成的,價錢無法像市面上賣的便宜,因此,要好的朋友來問他要,他就直接送人。
這門手藝沒人來傳承,洪阿戶一點也不擔心。“我做這些工藝品,靠的是靈感,不斷地試驗,一做出一個棕制品,我就會覺得很滿足。”洪阿戶很開心,因為能將腦海里的靈感變成現實,并在家中,創建了他的棕制品“博物館”。
![]() |
![]() |
責任編輯:陳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