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來食品安全問題就一直變換著臉譜,以層出不窮的姿態撩撥著公眾脆弱的神經。在談“食”色變的今天,每當讀到一條超越想象力的黑心食品新聞時,不禁喟嘆:在利益面前,創意是沒有道德底線的。
喪鐘為誰而鳴?
食品安全問題的始末從蘇丹紅、地溝油事件開始,彼時只覺是小概率事件,只是遠遠地圍觀。隨著食品安全危機的受眾越來越多,涉及的食品領域越來越廣,從源頭到餐桌,各式各樣泯滅良知的原料食材戕害著百姓的健康,更荼毒著舌尖上的中華飲食文化,我們終于意識到:并不是不養孩子,不吃牛肉,不喝酸奶,不在外面吃飯,在飲食上潔身自好就可以游離在食品安全的傷害之外。正如約翰·多恩說的那樣“沒有認識一座孤島,可以自全。每個人都是大陸的一片,整體的一部分。” 倘若這觸目驚心的食品安全冰山的一角,仍不足以敲響廣大民眾的心中自危的警鐘,那么“不要問喪鐘為誰而鳴,它就為你而鳴。”
我們的飯桌何至于斯?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自古流傳下來的至理名言深刻道出了飯桌文化在傳承中華文明中的重要地位,但正如《廣州日報》的評論所說:如果普天之下安不下一張安全的飯桌,卻撇開關鍵的健康問題去談論中國的飲食文化,只能是一種令人唏噓的自我催眠。不禁發問:我們的飯桌何至于斯?
毫無疑問,促使許多食品行業的從業者輕易背離道德底線的原因是利益的驅使。然而,傳統社會也有奸商,但他們至多是缺斤少兩,亦不至于在食品中摻毒物以賣個好價錢——這與謀財害命何異?古訓有云“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積善人家慶有余”。然而人心不古,這種傳統、樸素的價值觀似乎被我們漸漸遺忘。當誠信缺失、道德失范現象為社會大眾所麻木,利益至上的觀念成為社會價值觀的主旋律,而監管與懲罰又不夠時,身處其中的個體逐利便會愈不擇手段:安分守己做良心生意的利潤遠不如坑蒙拐騙以次充好的,笑到最后的總是最昧良心的。如此循環往復,在市場的洗牌之下黑心食品占領我們的飯桌也就不足為奇了。
![]()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