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俗的作品是從人的物質欲望出發,刺激并滿足人的貪占、享用要求;高雅的作品是從愉悅人的精神出發,滿足人的審美要求。通俗則是低俗與高雅間的過渡地帶。要害是“高起低落”,是從高雅的標準出發落實到一個通俗的效果,從而避免了低俗。
一次談文化,有人問什么是低俗、通俗和高雅?我一時語塞。如果憑感覺來回答,當然誰都知道,再往深說,有什么理論根據呢?我就趕快回來查書和舊日的讀書筆記,于是有了一點新的梳理。
談這個問題先得承認一個基本的事實,人是由動物變來的。
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說:在最初的動物中發展出脊椎動物,“而在這些脊椎動物中,最后又發展出這樣一種脊椎動物,在它身上自然界獲得了自我意識,這就是人。”于是人就有了兩面性:動物性與人性,物質性與精神性。一般來說,“俗”是指人動物性、物質性的一面;“雅”是指人性、精神性的一面。
黑格爾在《美學》一書中將人與外部世界的關系分為三種。一是欲望關系,占有的欲望,如見美食就想吃,見好衣就要穿,一個獵人見了老虎就必定要捕殺它。欲望關系是以占有、犧牲對象為前提。二是研究關系,只想弄清對象的真相、規律,并不占有或犧牲它,這是科學的任務。如動物學家跟蹤老虎,只是為了研究,絕不干涉老虎的行為。三是審美關系,只是欣賞,并不占有,也不想對它做更深研究。黑格爾稱這為心靈的美感。它的特點是不把對象看作實用的個體,心中不起欲望,與其保持一定的距離,只生起一種愉悅的美感。如觀眾看演出,旅游者看山水。我們從欣賞角度看老虎,也只欣賞它的花紋、雄姿,而絕不會有捕殺的欲望或研究的耐心。
就是說人面對一物會有三念:占有的欲望、冷靜的思考和愉悅的欣賞,就看你選擇哪一種。這三種念頭第一種源于人的動物性、物質性,可稱為“俗”;第三種體現人的精神存在,可稱為“雅”。俗與雅之間還有一個過渡地帶,這就是“通俗”。
人自身的兩面性與對外的三種關系,就使人在行為方面產生了六種精神需求。它從低到高分別是:刺激、休閑、信息、知識、思想和審美的需求。大致說來,前兩項是滿足物質需求的,可歸于“俗”;后兩項是滿足精神需求的,可歸于“雅”。中間兩項比較模糊,兼而有之。但最低、最高的兩項,即刺激與審美的需求卻是很典型的。
刺激就是勾起人的欲望,滿足人的動物性,是最低的一檔。這是一切黃色、兇殺、打斗類低俗作品的心理基礎和市場基礎。過去我在新聞出版署工作,人們常問:掃黃、掃黃,為什么總是掃不完呢?它不可能掃完。只要人動物性的一面還存在,人與外界的欲望關系還在,他就要尋求刺激、發泄與滿足。我們只能把它控制在最低限度:不公開傳播,不以營利為目的,不危害青少年。相反,這六種需求的最高一檔,即審美需求則是滿足精神的心靈的需要,常表現為純藝術。其代表如已被歷史洗練、陶冶過的唐詩、宋詞、古典音樂、名畫及一切經典作品,它沒有任何物欲的刺激,全在凈化心靈,這無疑是最高雅的。
但是人們食人間煙火,正常的欲望還是要的,還得有作品去滿足他的休閑需求、信息需求、知識需求等等,這里有物質的也有精神的,這就是“通俗”。通俗的標準是不刺激人的欲望心理但又不脫離人的物質的現實。所以純藝術、純思辨性的作品不在通俗之列,它歸于高雅;另一方面,純刺激性的作品也不在通俗之列,它歸于低俗,或名粗俗、庸俗。
上面我們從接受角度,即人接受作品時的“兩面性、三種關系、六點需求”談了低俗、通俗和高雅的存在基礎,這樣我們就知道社會上為什么會有三類截然不同的作品,古今中外,莫不如此。低俗的作品是從人的物質欲望出發,刺激并滿足人的貪占、享用要求;高雅的作品是從愉悅人的精神出發,滿足人的審美要求。低俗作品讓人回歸動物的、物質的一面;高雅作品讓人升華精神的、道德的一面。
通俗則是低俗與高雅間的過渡地帶。但我們一般說的通俗是有方向性的,它是指從高到低的過渡。就是說作品內在的思想、藝術(審美)水準已經很高,但是照顧到接受者的接受能力,兼顧到他的需求(通常叫大眾需求),而采用了他能接受的方式。注意,這里的要害是“高起低落”,是從高雅的標準出發落實到一個通俗的效果,從而避免了低俗。如果反過來從低俗的標準出發,就會滑落得更低,而永遠不可能達到通俗的效果。就像委派一個大學文化程度的教師去教小學,可以把小學生培養成人才;而委派一個小學文化程度的教師去教中學,則只能把人才教成廢才。真正的好作品都是“高起低落”,深入淺出,專家學者看了不覺為淺,工人、農民讀來不覺為深,這就是通俗。這方面著名的例子,文藝作品如中國的四部古典名著,現代作家老舍、趙樹理的作品,哲學著作如艾思奇的《大眾哲學》。(梁衡)
![]() |
![]() |
責任編輯:李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