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時間路程關系,一般是在初六這天晚上到附近廟上或橋上念經等待,到后半夜,也就是初七開始“量橋”。一個人一般一年“量”一座橋,有的連續三年完成,也可以間隔年度不限。次序一般是先父母橋,后夫妻橋,再子孫橋。也可以根據家中祈望的實際情況,決定先走哪座橋。走父母橋保佑父母無災無病,高壽平安;走夫妻橋保佑夫妻和諧美滿,白頭到老;走子孫橋保佑子孫滿堂,家丁興旺。而走完了三橋后,每年七月初七這天,隨你走其他附近的廊橋,祈求神靈保佑。所以在光澤除三橋外,其他有廊橋的地方一般七夕時也有“量橋”。
“量橋”風俗有一套嚴格的程序,據光澤縣鸞鳳鄉油溪村年年主持夫妻橋“量橋”的橋首傅慶輝老人介紹:民間信眾把“量橋”看得很重,一般有專門司儀的人負責,隨便馬虎不得。橋上張燈結彩,神龕前擺滿供品。所要參加量橋的人初六當天就要到,先開始念經燒香后,等到時間由主持人安排列隊,先后次序有講究,最前面有人手執鳳冠霞披和宮燈開路,接下去是參加量橋的人。整個“量橋”時間長短根據人數而定,一般要二三個小時。量橋原來除信眾外,一般人不能參加。后來發展到其他人都可以參加,服裝也隨便,點香祭拜跟在后邊,也能夠沾上幸運和平安,心里也會有一種滿足和安慰。
“量橋”風俗千百年來寄托光澤當地人美好的心愿和希望,且成了一種橋的廟會,加入了茶燈舞、三角戲演出和擂茶會等內容,成為當地一項有名的風俗和橋廟文化一代代流傳下來。
相關新聞
澄滸廊橋
武夷山市興田鎮澄滸廊橋建于晚唐時期,幾經損毀,保留至今的建筑為1930年建陽財主周士等人領頭倡議下重建而成。
澄滸廊橋為兩墩三孔,橋墩為花崗巖鴛鴦墩,寓意村里人恩恩愛愛,和和美美。橋梁為木結構,橋面鋪鵝卵石。目前,澄滸廊橋仍作為當地村民和過往行人休閑、避雨的場所。橋上除供奉著神像、題有對聯詩句外,還保留著抽象的鳥獸石像等歷史遺跡。
廊橋是閩浙毗鄰地區的一大文化景觀。清初旅行家周亮工在他的《閩小記》中寫道:“閩中橋梁,最為巨麗。橋上建屋,翼翼楚楚,無處不堪圖畫。”其中武夷山(原崇安縣)的廊橋堪稱翹楚。在武夷山的青山綠水間,澄滸廊橋如今仍坐落在澄滸村前,澄滸廊橋姿態猶存,神韻不減當年,它是農耕文化的歷史遺跡,也是農耕文化的瑰寶。歷經風雨滄桑的澄滸廊橋仍然屹立在興田鎮澄滸村,向人們展示了上古時期武夷山(原崇安縣)人的聰明才智。(來源:閩北日報)
![]() |
![]() |
責任編輯:陳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