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良拾鞋獲兵書的故事聽起來像是傳奇,然而故事中,老人用拾鞋來試探張良折射出古代社會尊老被視為一種美德。只有具備這一美德的人才可以施以秘籍,委以重任。時至今日,尊老愛幼仍是被廣泛認可的美德,我們從公共汽車上頻頻可見的讓座現象就可以感受到公共道德的力量。不過,近來像讓座這樣尊老愛幼的道德行為漸漸異化為一種道德暴力。日前,長春一殘疾男子乘公交車沒有給中年婦女讓座,竟遭掌摑,類似的因為年輕人不讓座而受到老年人甚至中年人暴力懲罰的案例在網絡上頻頻曝光,由此引發的讓座爭論也熱鬧非凡。為何一個簡簡單單的讓座行為竟引起軒然大波?是我們的道德真正滑坡了還是一部分人打著道德的幌子放縱人性的暴虐?
從本質上看,讓座屬于一種尊老愛幼的道德行為,而不是一種義務。也就是說,在公共汽車上,年輕人給老年人讓座是出自善意或者道德約束的自愿行為,讓座是好意,不讓也沒有錯。我們看到很多身強力壯的中老年人看到年輕人不讓座就大加鞭笞,甚至大打出手,他們認為被讓座是一種天然的權利,殊不知我國的法典上并未規定年輕人應該給老年人讓座。的確,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然而無論怎樣的美德都是符合人性,不是矯揉造作的。看看那些身強力壯、精神抖擻的老年人,甚至是中年人走到一臉疲憊的年輕上班族面前,理直氣壯地等待被讓座,一個有公平之心的理智公民不會覺得這是一種矯情的道德暴力嗎?在長春的案例中,被強制要求讓座的年輕人竟然是個殘疾人!當所謂的“美德”被如此過分地要求時,美德就不再是一種美德,而是一種人性的扭曲。
歸根結底,我們的公眾對于道德與法律的理解仍然存在很大的誤區。尊老愛幼的讓座行為是一種道德自覺行為,而不是一種可被主張,甚至被暴力保護的法定義務。在前述的小故事中,張良為老人拾鞋是出于尊老的傳統,試想,假如老人也上前給張良一巴掌,那么以張良的性格,絕對不會主動為老人拾鞋、穿鞋,也絕對不會有后來的得兵書成名臣的佳話。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2-09-04福州已建956所道德講堂 覆蓋學校社區企業等多領域
- 2012-09-04“道德講堂”的真諦
- 2012-09-03石獅市舉辦“傳文明新風·揚道德之光”活動
- 2012-09-03寧德市召開精神文明建設工作暨道德模范表彰大會
- 2012-09-03泉州市直機關道德講堂開講 加強機關文化建設
- 2012-09-03寧德市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召開 10名道德模范受表彰
- 2012-09-03泉州市直機關道德講堂開講 加強機關文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