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周恩來、葉劍英、彭德懷等人,曾在泰寧縣大源村留下革命足跡;這里還是第五次反“圍剿”重要戰役的主戰場,是紅五軍團十三師的誕生地,村里現在還存有許多紅色遺跡
風景秀麗的大源村,捧回了“中央紅軍村”的金字招牌
東南網-海峽都市報9月19日訊(記者 練仁福 馬海濤 通訊員 鄒小蘭 張良慶文/圖)位于泰寧縣新橋鄉北部的大源村,是泰寧境內海拔最高的行政村。
在第二次國內戰爭時期,大源村是工農紅軍一方面軍頻繁來往閩贛兩省的必經之地,是第五次反“圍剿”重要戰役新橋反擊戰的前沿陣地,當時由鄧小平同志主編的紅軍總政治部機關刊物《紅星報》,曾登載了有關這次戰斗的大版報道。這里也是守衛閩贛省省會黎川縣的南大門,朱德、周恩來、葉劍英曾率領紅一方面軍司令部(紅軍總部)經此地抵達泰寧縣城;彭德懷、楊尚昆、聶榮臻、羅榮桓、董振堂、肖勁光帶領紅一、紅三、紅五和紅七軍團也曾在這里馳騁沙場。
昨日,大源村被三明市正式命名為“中央紅軍村”,這也是大源繼“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之后摘得的第二塊“金字招牌”,為大源走旅游致富的路子注入了更為強勁的動力。
紅色回憶:新橋反擊戰上了《紅星報》
1934年,一場驚心動魄的反擊戰在新橋鄉上演,而大源村正是戰斗的最前沿。
泰寧縣黨史辦專家介紹說,戰斗中,紅一、三軍團冒著國民黨軍輕重機槍的嚴密火力封鎖,前仆后繼,殺傷國民黨十九、二十四兩團官兵八九百人。國民黨軍驚慌失措,第四師十旅旅長嚇得忙將制服上的符號撕掉,混入士兵中逃出新橋。
專家介紹說,新橋反擊戰是有史以來,在泰寧的土地上進行的一場最大規模的戰斗。從3月22日至27日共6天中,紅軍組織了大小8場戰斗,雖然未能達到阻止敵第三、第十兩路縱隊會師新橋的預期目標,但打死打傷白軍1000余人,繳獲各種槍支彈藥無數,取得了顯赫的戰果,遲滯了國民黨軍合圍建寧的行動,為紅軍反擊五次“圍剿”的戰局起到一定的作用。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2-08-28漳州山村“老紅軍調解室”:村民有事會主動找上門
- 2012-05-30連城95歲老太成功找到松毛嶺保衛戰紅軍無名烈士冢
- 2012-05-21感人肺腑!實拍中國最后的紅軍
- 2012-04-17平和縣霞寨鐘騰村榜眼府“老紅軍調解室”正式揭牌成立
- 2012-03-20老紅軍18年捐資27萬助學:有點事做就忘了病痛
- 2012-03-13植樹節百歲老紅軍千里返鄉“送樹苗播愛心”
- 2012-03-0695歲老紅軍獻愛心19年 生前節儉穿自制草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