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上天入地"破解交通難題
破解停車難:立體停車場占地最小停車最多
12層的機械式立體停車樓,其中地下2層,地上10層,總停車位約860個,同時設置公交車和旅游大巴停靠位置以及156個社會公共停車位……這就是9月28日開工建設的廈門火車站南廣場停車樓的未來規模。
根據廈門市委、市政府的統一部署,廈門正在大力推進社會公共停車場的規劃建設,已規劃確定了近30個社會公共停車場項目,其中計劃年內開工的項目有16個(含火車站南廣場公共停車樓),建成后可提供停車位近5000個。
之前,大多數停車場一般建在平地上,而廈門最新規劃的30個公共停車場建設,均充分開發利用地上、地下空間資源,達到“上天入地”效果。因此,這對于未來停車場站的建設頗具指導意義,像火車站南廣場公共停車樓地上10層、地下2層,黨校和法院以及萬壽路、狐尾山等地的停車樓也均在5層以上。
破解停車難最直接、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加快建設社會公共停車場,特別是在城市老城核心區、中心商業區及主要交通擁堵節點建設社會公共停車場,增加停車位。而如何在有限的城市空間里“掘地三尺”來拓展停車空間呢?無疑,立體停車樓對破解廈門停車難有著特殊意義。
![]() |
![]() |
責任編輯:陳楠 |
相關新聞
- 2012-09-29科技創新助力破解交通難 市民將可用手機一鍵召車
- 2008-12-23廈門集美區破解“交通難”推出六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