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館”帶“小屋”
爐中村和詩南村的農家書屋,都有一個專門的“流動圖書專柜”。而這,就是南安市農家書屋的強大“后援”,也是其獨到之處。
肖斯煒介紹,每新建一個農家書屋,省里和泉州市的補助分別為8000元和5000元,南安市另外配套3000元,而改建一個書屋,南安市也給5000元的補助。
書屋建成后,關鍵在“用”,就是如何發揮其真正的作用。書屋是否設備齊全、書籍內容是否及時更新、書屋管理是否到位,這些都是農家書屋發揮實效性及延續性的必要條件,也一度是擺在所有農家書屋面前的難題。
南安市的獨到之處,就是發揮公共圖書館的作用。
目前,南安市擁有市圖書館和李成智公眾圖書館兩個國家一級圖書館,總藏書量達30萬冊,同時兩館還配備有圖書館專業的專門人才。把這兩個“巨頭”的力量調動起來,支援農家書屋建設,那小書屋活起來就容易得多。
南安市圖書館館長黃文介紹,種植養殖類的“三農”書籍,在館里的借閱量不大,但農村對這類圖書的渴求就十分迫切了。
他們會根據農村的實際情況,選擇配備圖書,一般一個書屋配置圖書500冊,每季度更換一次,每次更新圖書300多冊。如果想要什么書,一時找不到的,還可以進行缺書登記,在下一次圖書輪換時給予調配。“這就等于把農家書屋和公共圖書館掛上了鉤,大館有什么,小屋也能有。”
而這樣的流動分館,目前在全市的農家書屋已經設立了100多個。據統計,兩個公共圖書館僅2011年就為農家書屋流動更新圖書15萬多冊,農民群眾借閱量達60多萬次。
幫籌資金,幫搭平臺,幫做督查,幫搞宣傳……將推進公共圖書館延伸服務與創新農家書屋使用管理結合起來,一個“大館帶小屋”的格局,極大激發了南安市農家書屋的生機與活力。
而對“大館”來說,服務領域得以拓展,圖書的價值通過流通借閱,得到了更大體現,“連我們的人員,都在實際操作中得到了極大鍛煉。”在黃文看來,雖然此舉給公共圖書館增加了不少工作量,但不失是一個雙贏的好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