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色家園——福建海島鄉鎮行 湄洲鎮 2012-11-07 09:47? ?來源:東南網 我來說兩句 |
每年農歷三月廿三和農歷九月初九,媽祖祖廟都要舉行盛大的祭典儀式。 |
守護神像的八旬老人 沿著臺階拾級而上,金碧輝煌的媽祖祖廟建筑群徐徐展現在眼前,依次是正殿、朝天閣、鐘鼓樓……另一端則是新建的可容納萬人的天后廣場,央視心連心藝術團在這里演出過…… 從宋元以來的“萬方來朝”,到“文革”中的片瓦無存,再到如今的氣勢恢宏,有一位略帶傳奇色彩的湄洲女見證了它的起起落落。她曾經冒險保護過南宋金絲楠木媽祖雕像,使之躲過“文革”浩劫;她最早在島上向銀行申請貸款、集資買地修建祖廟;她第一個主動牽線,力促兩岸“三通”;她還是第一批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媽祖信俗”的傳承人。 在香火繚繞的祖廟寢殿,記者見到了這位如今已有83歲高齡的老人——林聰治。她精神矍鑠,思維清晰,在她用莆仙方言的娓娓講述中,我們穿越到了半個世紀前—— “我16歲嫁到湄洲鎮蓮池村林家,在族中女人里排行第八,大家都習慣叫我‘阿八’。”林聰治說,島上的人都篤信媽祖,那時的祖廟也十分壯觀。但是,“文革”一開始,祖廟就被肆意破壞拆毀。“那段日子,我只要一入眠就會夢見媽祖,一醒來就往祖廟跑。”一個深夜,林聰治躲過他人,偷偷把祖廟里最大的一尊媽祖雕像抱回家,藏在自家柴房的草垛里。在當時,這事一旦被人知曉,是要被游街批斗的。對于她的這個秘密,一家人守口如瓶。如今,這尊雕像是全世界幸存的最古老、最珍貴的媽祖像,也是全人類珍貴的文化遺存。 “文革”過后,林聰治萌生了重修媽祖廟的念頭。當時她已經是島上有名的“漁網專業戶”,最多時年收入近萬元。“萬元戶”毅然扔掉生意,和姐妹們上山修廟。 “那時,拜媽祖還被指為搞迷信。所以,我們只能趁夜晚上山干活。”后來,不斷有媽祖信眾參與進來,修祖廟的人越來越多,大家自帶干糧,義務投工投勞。 舊殿有多高多寬?大家都說不準。說來也巧,“文革”中舊廟被拆得一干二凈,唯獨有根橫梁被遺落在公社倉庫里。“我們假裝借東西,連夜把這根梁用土車運到工地上。有了這把原汁原味的標尺,很快就推算出寢殿的高和寬。”林聰治笑著手指頭頂的那根大梁,木色暗沉,記錄著多年前那場“偷梁換柱”的故事。 林聰治計劃著把整座山地買下來,修建一個宏偉壯觀的媽祖建筑群,所需經費十分驚人。“我想到了銀行貸款,腳都跑出了血泡,硬是把115萬貸款拿到手。”有了這筆啟動資金,加上政府的投入和海內外信眾的助力,如今,媽祖祖廟建筑群殿閣縱橫、蔚為壯觀。 共同的信仰,使祖廟成為1600萬海內外特別是海峽兩岸媽祖信眾的精神原鄉。身為湄洲媽祖祖廟董事會、常務董事長,她開始為兩岸 “三通”牽線搭橋。1987年,數萬人次臺胞到湄洲島參加“媽祖千年祭”,促使臺灣當局部分開放臺胞赴大陸探親;l989年5月6日,臺灣宜蘭縣南天宮組織20艘船共224人,第一次直航湄洲島朝拜媽祖,首開兩岸阻隔了50多年來的先河。“那天,湄洲島人山人海,臺灣同胞三步一磕頭、兩步一回首,那種虔誠,讓我終身難忘!” 盡管年事已高,林聰治依然忙碌。“我這一生,和媽祖結下了太深的緣分!”如果說媽祖是促進海峽兩岸民眾交流的一座金色橋梁,那么,這位智慧堅韌的湄洲女,就是守望金橋的使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