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絲綢之路:福州史跡”
核心提示:
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中國的東南沿海擁有1.8萬多公里長的海岸線,分布著一系列重要歷史港口。漢代至明代,這些港口設立了市舶司等主管外貿的官方機構,港口也成為各國使節(jié)和商客云集、貿易往來、文化交流的中心,包括福州在內的9個港口城市留存至今的豐富文化遺產,見證了海上絲綢之路對人類文明和文化交流作出的巨大貢獻。
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jié)點
福州是一座有2000多年建城史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造就了福州人擅長航海、貿易的特點。漢代,福州港始稱東冶港,海船泊于時稱“冶城”的還珠門外,交趾七郡貢品,泛海而至東冶,再由水路轉運至江蘇沛縣或山東登萊,由陸路運往洛陽或京都,并與中南半島、日本等地開通了交通航線,由此奠定了福州港居于南下、北上樞紐的貿易格局。中唐以后,福州成為當時重要對外貿易港口。
五代王審知及其家族主閩時期,積極推進與朝鮮、高麗、日本及東南亞、阿拉伯地區(qū)進行貿易往來,并不斷將海外商貿所得向中原朝廷進貢。宋元時期,福州港的對外重點側重在北上與日本、高句麗的交往。明代,福州港以太平港為主,鄭和七下西洋船隊都在此駐泊,并以此作為揚帆起航的基地。明成化年間,福建市舶司從泉州遷回福州。
明清時期,中國與琉球朝貢貿易主要通過福州進行。由此可見,福州在中國東南沿海的對外商貿格局的形成與發(fā)展具有肇始和推動作用,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jié)點之一。
見證當年經貿文化交流繁盛情景
“海上絲綢之路:福州史跡”遺產申報點分為海港設施、外貿商品生產基地、文化交流產物3種類型。其中,迥龍橋與邢港碼頭、東岐碼頭、圣壽寶塔屬于海港設施類,見證了福州港作為海上貿易港口的地位與重要作用;懷安窯址作為外貿商品生產基地,是福州地區(qū)成為海上絲綢之路重要外銷瓷產地之一的重要佐證;恩賜瑯琊郡王德政碑、天妃靈應之記碑,真實記載了當年海上貿易盛況、當朝對外貿易政策、海內外民族生活習俗及東西方文化交流等歷史信息,是見證當年經貿文化交流之繁盛情景的重要產物。
恩賜瑯琊郡王德政碑:位于鼓樓區(qū)慶城路閩王祠內。唐天祐三年(906年)敕立。碑文記載了王審知家世及其治閩政績,其中多處記載了唐末五代福州與東南亞、阿拉伯等國家進行海外貿易的相關內容,有力地證明了福州是海上絲綢之路的一個重要節(jié)點。
懷安窯址:位于倉山區(qū)淮安村。窯址分布面積達8萬多平方米,1982年考古發(fā)掘。該窯址所燒造的瓷器大量外銷日本等地,在日本鴻臚館遺址和沉船中均有發(fā)現(xiàn),見證了福州海上絲綢之路貿易的興盛,是研究南朝至唐五代福建陶瓷燒造技術及陶瓷外銷的重要資料。
邢港碼頭(迥龍橋):位于馬尾區(qū)閩安村。邢港碼頭分布于迥龍橋南、北兩側,呈內八字形排列。迥龍橋始建于唐末,橫跨邢港。柱頭所刻寶奩、蓮花、海獸等為唐代原構,也存留獅子戲球等明代構件。邢港碼頭與迥龍橋的修建,溝通了邢港南北岸的交通,見證了繁盛的海外貿易歷史。1991年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東岐碼頭:位于馬尾區(qū)東岐村,碼頭建造獨具匠心,是古代閩人對外商貿往來的重要碼頭。
圣壽寶塔(天妃靈應之記碑):位于長樂市吳航鎮(zhèn)塔山公園,是中國與西洋群島等亞非國家友好交流的歷史見證,是研究我國明代海外交通史及中外交往史的珍貴資料。圣壽寶塔,又稱三峰塔,宋政和七年(1117年)建成。該塔是鄭和遠眺太平港的瞭望塔,也是船隊出入太平港的航標塔,是鄭和下西洋事件的重要物證。
天妃靈應之記碑:位于長樂市鄭和史跡陳列館,明宣德六年(1431年)立,全文1177字,詳細記載鄭和前六次下西洋的經過及第七次下西洋的任務等史實,是我國當今僅存的最原始詳細記載鄭和航海史實的珍貴資料碑刻。
登文道碼頭:位于長樂市潭頭鎮(zhèn)文石村,是古代長樂商客出遠洋的始發(fā)地,是重要的商貿碼頭。附屬文物有明代摩崖題刻二方,清代碑刻三通。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2-11-19鼓浪嶼躋身"世遺預備名單" 福建另有四項目入選
- 2012-07-03南安蔡氏古民居申報世遺預備名錄 專家實地考察
- 2012-06-18世遺中國預備名單檢查組來福州 評估三坊七巷申遺
- 2012-06-11鼓浪嶼索道啟動拆除工作 為申報世遺掃除障礙
- 2012-04-12鼓浪嶼申遺迎來大考 力爭進"中國世遺預備名單"
- 2012-02-13柘榮:世遺文化唱“春歌” 文化“造人”大合唱
- 2011-12-14海上絲路木拱廊橋 閩與外省“抱團”申世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