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對的地方、對的時間遇見對的人,那是一種幸福”,人們常這樣來形容幸福的感覺。在廈門,這種幸福的感覺就是在這座美麗的城市遇到了隨時向你伸出友愛之手的志愿者。
12月5日,中風臥病在床的鄭永宣身邊,他愛人說著說著又哽咽了。她的眼神里不是帶著悲傷,而是欣喜。她的眼淚不是為臥病兩年的老伴而流,而是為送來溫暖的志愿者而流。她已經記不清這兩年來,志愿者來過多少次,甚至是“有求必應”。
這樣溫暖人心的故事,幾乎每天都在廈門發生。這些送溫暖的人也因此被稱為無時無刻、無處不在、無微不至的“三無”志愿者。他們每天用一點一滴的愛心暖流讓這座城市的文明“溫度”不斷上升。據統計,截至11月,廈門市已注冊志愿者達33.9萬人,占常住人口的9.6%,形成青年、巾幗、“五老”、社區、科普、工會、無償獻血、紅十字、社科聯、老齡辦、文明單位以及反扒等各類志愿者隊伍。
無時無刻 等待召喚
有時間就做志愿者,這已經成為很多廈門人的生活選擇。但有不少志愿者認為這樣遠遠不夠,甚至把幫助別人當成自己的工作。志愿者楊少華是個直腸癌患者,身上還帶著人造口袋。正因為知道癌癥患者的痛苦,楊少華給別的患者當起了“后勤部長”。當得知素不相識的老張也得了癌癥,楊少華兩年來不僅堅持天天打電話鼓勵,還每次陪同老張去醫院復查。現在,每天背著人造口袋帶不同病人到醫院看病,已經是楊少華生活中最重要的事了。
在廈門,志愿者用自己的方式時刻準備著為他人奉獻。在社區網站上,有需要幫助的人,只要把求助信息發布出去,很快就會有相應的志愿者上門提供服務。如今,廈門已經形成快速提供幫助的志愿者服務網。
鄭金漢就是通過網絡與小朋友結成對子的。鄭金漢被聘為廈門嘉濱小學“文明上網校外輔導員”后就引來有不少“粉絲”。鄭金漢經常要上博客看看“粉絲”們的煩惱,開導他們。郭玉嫙迫不及待地要與鄭金漢結對子,就直接給他留言。很快,兩個人接上“線”,在博客中互動交流,成為好朋友。
頭戴小紅帽,一手垃圾鉗、一手環保袋,胸前還貼著火紅的志愿者標志,這是最常見的志愿者形象。行走在廈門大街小巷,人們還會發現廈門市委書記于偉國和其他市領導以這身打扮出現,同各行業志愿者拿著垃圾鉗,走上街頭,清理街邊衛生死角。這種從上而下的召喚,讓廈門志愿者隊伍越來越龐大。
![]() |
![]() |
責任編輯:陳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