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對艾滋病缺乏認知,造成我們的恐懼
主持人:目前我省艾滋病感染的情況是怎么樣的?
顏萍萍:艾滋病的傳播有幾個階段。我1989年就參加艾滋病防疫工作,一直到上世紀90年代末病例都非常少,叫作“傳入期”。2000年以后,在各種人群,特別是性病人群、性服務人群中就發現這種病,母嬰中也有發現,叫作“播散期”。從2005年到現在,我們叫作“快速增長期”。今年有將近1200人感染,這個增長速度非常快,因為我們累計才4000多個病例。從現在福建的情況來看,還處于一個上升的態勢。
主持人:您第一次接觸艾滋病人是什么時候,怎么看待這些人?
程帥帥:2010年年末,我在老家參與了一個女孩成立的病友互助之家,接待艾滋病人免費吃住。很多病人來互助之家吃飯,他們總邀請我也一起吃,出于害怕,我就說我媽在家做好飯了,實在推脫不掉,我就吃得很少。盡管在大學里也了解過許多科普知識,知道艾滋病只有血液、性和母嬰三種傳播途徑,但還是擔心會不會有別的途徑沒被發現。
去年暑假,我用兩個月的時間走訪河南省這樣的患者組織,去了近30個地方,吃住和病人都在一起。剛去第一個家庭時,特別尷尬,因為我帶著自己的被單、水杯等生活用品。晚上洗澡的時候,男主人在門外告訴我哪里有毛巾、香皂。我回答,這些用品我都有帶,他立刻就沉默了,我想可能是傷害到他了。
這個家庭除了他12歲的女兒,剩下的3口人都是艾滋患者。一個健康的小女孩,在艾滋患者家庭生活了12年也沒有感染。作為一個志愿者,和病人再怎么頻繁、親密接觸也不會超過這個女孩吧。拜訪完這近30個地方后,我心里再沒有一點恐懼。我突然意識到,行動能給人帶來的改變。
主持人:生活中有沒有遇到歧視艾滋病人的情況?
謝宏忠:對艾滋病患者的歧視是個不爭的事實。主要是兩個方面的原因,第一個主要是對艾滋病患者本身、本人的一種道德批判,有妖魔化或者污名化的傾向,把艾滋病和注射毒品的行為、賣淫嫖娼等聯系在一起。更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對艾滋病患者以及艾滋病本身缺乏認知,造成我們的一種恐懼。
張復星:這個人群有極度的自卑心理,而且不愿意跟人傾訴。社會對艾滋病病人的歧視是非常嚴重的。
顏萍萍:現在我們要慢慢樹立這個理念,艾滋病是可防可治的,不要過于恐慌。它的傳播途徑是特定的。大家有恐懼心理沒錯,但是沒必要恐慌。第二,只要吃完藥,百分之八九十它的控制效果都是非常好的,而且是國家免費的藥。我們要創造一個友善的環境。
![]() |
![]() |
責任編輯:陳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