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到,泰寧縣上青鄉壩丘村的鄉親們都會殺豬宰雞準備年夜飯。邱燦旺攝
東南網-福建日報2月7日報道(記者 李艷/文 邱燦旺/攝)
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集體記憶,年夜飯恐怕是這個記憶里最耀眼的章節。在微博上,一早就有人開始曬年夜飯的菜單了,炸丸子、煎蛋餃、干燒明蝦、清蒸東星斑、炒蹄筋、筍干燒肉……讓網友們饞得口水直流。除了能大快朵頤,年夜飯更能讓人從中看到時代的變遷。
去年一整年,60多歲的熊女士都在福州帶小孫子,除夕夜,要回邵武過,熊女士拒絕了兒子們在酒店吃年夜飯的提議,準備親自動手做一大桌的菜。“一共16道,以炒盤為主,雞鴨魚肉,雖然沒什么特殊,但是要在家吃才有過年的味道。”熊女士說。
雖然回到邵武過年的時間很緊,熊女士還要打年糕和糍粑。“邵武過年這兩樣東西不能少,而且要手工做的才好吃。”經歷過苦日子的熊女士,生怕在“吃”上面虧待了孩子們。“以前很窮,年夜飯更是沒什么吃,有點肉星就不錯了。現在生活條件好,雖然大家平時也吃得很好,但是我們傳統觀念還是認為年夜飯一定要豐盛,忙了一年,吃好喝好,來年更有奔頭。”
“我們家年夜飯也就五六道菜,但是全都是品質可靠的健康食物。”小魏家的年夜飯菜品不多,但勝在健康、安全。
小魏叫魏長,今年28歲,畢業于福建農林大學,是福州閩侯佳美有機農場的負責人。這個春節,小魏和妻子回到老家永安大湖鎮和家人一起過年。
“我記憶中的年夜飯總少不了一道燉菜,就是用蘿卜等菜頭和雞鴨的內臟一起燉,里面會加茴香、八角等很多鹵料。現在還能回憶起那種味道。”小魏笑笑說,小時候沒什么吃的,年夜飯能吃頓好的就能讓自己開心好一陣子。后來漸漸長大,去城里讀書,學了農業專業,工作后專門種植有機蔬菜,他對飲食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現在我最注重的就是飲食健康。我很少吃肉,蔬菜也是吃自己種的,五谷粗糧吃的較多。”
去年9月,小魏的媽媽去福州看了兒子創辦的農場,回到永安后也在自己地里學著種起了有機蔬菜。“現在媽媽也受我的影響,不吃大魚大肉,所以我們家年夜飯很簡單,也沒有那么多葷菜,青菜也是媽媽菜園種的有機蔬菜。”小魏說,他年前還看到新聞,提醒大家年夜飯要警惕哪幾類蔬菜,因為農殘較高。“現在在我的農場訂菜的人越來越多,很多人年前都提早訂好,準備過年時吃。這說明大家現在都很看中健康、安全的食品。所以,年夜飯不在菜肴的多少,健康飲食最重要。”
其實,不管是熊女士力求豐盛,還是小魏注重健康飲食,年夜飯體現了不同人的時代觀念,但更有著過年的濃濃內涵,讓人無盡品味。
“年夜飯吃了什么我都不記得了,就記得大家一起動手洗菜備菜,一起吃飯聊天的美好片段,這不就是年的味道嗎?”莆田的鄭先生說,只有過年,家里的兄弟姐妹才會聚到一塊,那種濃郁的親情氛圍,是他心目中最溫暖的環節,這也是他期盼過年的原因。
的確,“不管生長在中國的哪個地方,關于食物最深處的記憶永遠是家庭團圓和美的回憶。”這是《舌尖上的中國》對年夜飯的描述。對于大多數百姓而言,過年就是一家團圓的日子,年夜飯的本意不僅是一家人一起吃頓飯,更是享受親情的重要時刻。
![]() |
![]() |
責任編輯:李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