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異鄉工地 泉州灣跨海大橋崛起有他們一份力

東南網-石獅日報2月25日訊(記者 康清輝)
時間:2月24日
地點:泉州灣跨海大橋施工現場
天氣:多云
老熊一直不肯吐露自己的全名。他所在的標段項目負責人、他的工友都習慣叫他老熊,“不是只有我一個人春節期間沒回家,我們這個架梁隊都沒停班,還是不要只問我一個人吧。”因為他的這句話,我答應了他的要求,盡管在這個春節期間仍堅守一線的架梁隊里,他是我找到的唯一一對夫妻倆都沒回家的典型。
老熊及其伙伴們是泉州灣跨海大橋中鐵大橋局標段的工人,負責橋梁的預運力施工部分。簡單說,他們所要做的工作就是把預先澆灌制作好的箱梁拼裝好、再把用于支撐橋梁受力的鋼絞線安裝到橋體中,這就是預運力施工。
“去年4月,該項目在后場開始澆筑制梁的時候,我就來了。”來自重慶江津的老熊和妻子是這個架梁隊里唯一的夫妻檔,由于工種對性別有要求,他的妻子主要在后場工作。
因為鋼絞線是安裝在橋體中的,而從主橋面下到橋體內,只留出供一人緊身上下的鋼梯,因此,他們的工作環境是,大白天也需要點上幾盞燈才能作業。“沒手表的話,壓根不知道時間,反正白天和晚上的環境一樣。”
從事項目施工的都清楚一個不成文的“行規”,就是經常要趕工期,這當然是在保質的前提下。“一孔梁的預運力施工(鋼絞線安裝),大概要5天。”老熊說,平時沒碰上什么大風極端天氣,他們隊20人分兩個班,一天的生活作息時間基本還能過得稍有規律些,“要碰上壞天氣或臨時少一兩個人,耽誤個一兩天,那接下來的工作就吃力了。”
![]() |
![]() |
責任編輯:陳楠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