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參加祭掃烈士墓的廣西靖西縣新靖鎮中心小學學生用筆記本記下英烈事跡。新華社發
清明,從最初的清明節氣到如今的清明節,經歷了從自然到人文、從物質到精神的發展嬗變,體現的是中華民族天人合一的文化精髓。
從節氣到節日
北京師范大學博導、民俗典籍文學研究中心民俗室主任蕭放教授告訴記者,傳承至今的民俗節日中,唯有清明是以節氣兼節日的民俗大節。
作為二十四節氣之一,清明最初主要作為時令的標志,時間在冬至后一百零七日、春分后十五日,也就是公歷的四月五日前后。農業是傳統中國民生的主業,人們十分看重清明在年度生產周期中的自然時序位置。清明是播種與準備養蠶的季節,諺有“清明前后,種瓜點豆”。
清明真正成為民俗節日是在唐宋之后,它走了與傳統節日生成的不同路線。古代節日一般依據節氣時令,但脫離節氣時間點,另外生成民俗節日,比如立春到春節、夏至到端午節走的就是這一路徑。“但清明卻沒有沿用這一文化習慣,它將古代寒食節俗收歸到自己名下,與此同時清明也改變了自身性質。”蕭放說,“清明在唐宋后具有時令與節日的雙重意義,并且其節俗意義日漸增強。四時八節中,清明出現較晚,影響卻相當突出,緣何如此,耐人尋味。”
清明雖然出現得晚,但有著久遠的歷史源頭,是傳統春季節俗的綜合與升華。蕭放解釋,中國向來十分重視祭祀祖先,但上古并無墓祭的禮俗,祭祀都在宗廟里進行。時至春秋戰國時期,墓祭風氣才漸濃。但此時,這種習俗似乎還限于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人家,直到唐朝,祭墓風俗才擴大到整個社會。唐玄宗曾以政令的形式將民間掃墓的風俗固定在清明前的寒食節。由于寒食與清明節氣日的相連,在唐朝已將寒食清明并稱——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曾在詩中描寫寒食情景:“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至此,清明不僅從寒食中分擔了祭墓的功能,同時它也將一些原本屬于寒食節日的游戲娛樂置于自己名下,如蹴鞠、秋千是寒食的著名節俗,這時也已成為清明的娛樂。
蕭放進一步說明,到宋朝,清明已基本上完成了對寒食的置代,除禁火冷食仍為寒食特有之外,清明已承擔了許多原屬于寒食的節俗功能。清明也由原來的節氣日演變為重要的民俗節日。明清時期,寒食基本消亡,春季大節除春節外唯有清明了。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3-04-03永安市發萬條手機短信倡導清明文明祭掃
- 2013-04-03臺江區開展“我們的節日·清明”祭奠先烈活動
- 2013-04-03泉港區扎實開展“我們的節日·清明”系列活動
- 2013-04-03清明古老習俗:掃墓、踏青、打馬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