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義工黃玉峰對身上的這份榮譽和擔當有多么期待,從他講述自己的經歷中可見一二。
“小時候參加義工活動,干不了什么技術型的工作,多數(shù)是維持現(xiàn)場秩序和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務,但就是這樣,每次都讓那個時候的我興奮好幾天。”已在福鼎做了兩年多社區(qū)義工的黃玉峰表示,做義工在臺灣已經是一種很普遍的現(xiàn)象,很多人都把服務社會當成自己相當珍重的榮耀和存在感。正是這樣的想法,讓2006年還在校讀書的黃玉峰,毅然報名參加飽受“桑美”臺風之苦的福鼎鄉(xiāng)村救助活動。
雖然當時只是一次短期的義工服務活動,但黃玉峰和同伴們基本都是跑到災區(qū)或偏遠農村進行義診。“如果說小時候在臺灣的義工經歷是服務意識的積累,那么,在大陸的義工服務就顯得更加專業(yè),因為我們已經可以用所學專業(yè)技能幫助更多的人。”如今,已經走入社會的黃玉峰希望用更為專業(yè)的技能為福鼎的鄉(xiāng)親服務。
在這些寶島來的年青面孔之外,福鼎與臺灣的結“義”的地方還有很多。
2000年,臺灣佛教慈濟慈善事業(yè)基金會百余名義工捐資538萬元,福鼎市政府投資600多萬元,建成了慈濟中學;2007年,200多名臺灣義工再捐資2000余萬元,捐建了福鼎市醫(yī)院慈濟病房大樓;同年,基金會捐助600多萬元,與福鼎當?shù)毓餐ǔ闪送┠洗葷W。
“來大陸做慈善,并非特意為之。”臺灣佛教慈濟慈善事業(yè)基金會福鼎副總干事林希說,隨著大陸公益事業(yè)的不斷發(fā)展,以及兩岸交流交往更加密切,讓許多島內公益慈善組織開始關注大陸公益慈善事業(yè),并加強了與大陸相關公益組織的合作,“這樣的交流合作算得上是一種‘因緣’際會”。
如今,臺灣義工的“個案管理”等理念已在福鼎扎根,許多受過幫助的群眾紛紛加入到義工隊伍中來,這樣的志愿者隊伍活躍在大街小巷,以“盡我所能、回報社會”的理念,免費向居民提供醫(yī)療保健、家電維修、法律援助、扶貧助殘等多項服務。2011年,借鑒“個案管理”模式,福鼎市醫(yī)院成立了一支125名醫(yī)護人員組成的義工服務隊,開展“一對一”義診服務等志愿活動;在福鼎市貫嶺鎮(zhèn)政府工作的鄧昌朝,多年來利用業(yè)余時間為貧困群眾募捐,先后幫助過300余名貧困學子重返校園……
“無論誰有困難,我們都會盡最大努力幫助。”鄧昌朝和福鼎志愿者同伴們的話,顯示了那些正在發(fā)生的改變。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3-04-17閩公益廣告給力文明建設 兩岸公益廣告展開展
- 2013-04-17福建公益廣告創(chuàng)作給力精神文明建設
- 2013-04-17海峽兩岸“樂善杯”公益廣告獲獎作品在榕展出
- 2013-04-17弘揚福建精神 公益營造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