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蘆山地震發生后,人們的第一反應就是我要去災區,參加搶險救災工作,為災區百姓做點什么,奉獻自己的一片愛心。不論是民間,還是有組織的官方,反應都很迅速,車流和人流川流不息地涌向雅安,向震區匯聚,猶如動脈里血液的流動。這里面有災區急需的藥品和救災物資,更多的是包含著人們的一片愛。
川流不息的車流和人流,造成了道路的堵塞,前往寶興縣方向的道路擁堵,讓國務院副總理汪洋也被堵在路上,只能下車步行。災區道路擁堵已影響到救援,成了救援的死結,緊缺的救災藥品、物資運不進去,專業救援隊伍被阻在半道,甚至于一些搶救傷員的救護車也很難挪位。人們急了,人們緊急呼吁,讓出生命大通道,把生命大通道讓給傷員,留給搶險的專業隊員。
造成這種堵塞的主要原因,是愛心的“泛濫”,人們憑著一股熱情,相關部門的信息發布滯后,導致大量的愛心涌向災區。客觀地說,這是壞事,也是好事,給災區添堵,影響到了救災,這是我們誰也沒有預料的到,也是我們不愿看到的事實,當然,主觀上人們也不是故意的,只是客觀上造成了事實。從另一個方面來看,這是民眾發自內心的愿望,是一種愛的體現。我們沒有理由橫加指斥,也沒有道理加以阻止。這股民間力量,是民族精神的精髓,是中國力量、中國魂的所在。只能正確引導,理性地救災,理智地對待擁堵事件,才能起到呵護民眾脆弱的愛心,激發其熱情,為實現中國夢所用。
災難是無情的,但人間卻有愛。雅安地震,我們用堅強和樂觀支撐起了一片藍天;用團結和友愛筑起了一道防線;用溫情和愛心,讓困難在我們面前低頭。這次地震,我們不缺乏愛心,救援官兵在第一時間趕到現場展開救援,充分展現了軍愛民、民擁軍,親如一家人的魚水之情。震區的群眾的自救、互救,也充分說明了大難面前人間的友愛。“人之初,性本善”,這一刻,人性在災難中發光,人性的善良充分得到了展示。不論是相識的還是陌生的人,心里只有一個念頭,救人要緊。不論是當地的還是外地的,只有一個想法,伸手幫他們一把,整個民族只有一個色彩、一個圖案,血色的紅心,人世間的大愛在這時得以充分展現。
其實,我們這個民族不缺乏愛心,只不過沒有適當的誘因加以引發。過去是窮,衣食都難以保證,人們顧不上獻愛心。農村有句老話:有錢誰不會做人。可能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手上沒錢做不起人,所以人們只好縮縮頭。農村還有句老古話,“哪個人不要臉,有錢了都會做人”。這也表明,現在的人們真的富裕了,富裕起來的人們,追求的是更高層次的精神生活,愛心“泛濫”并有了解釋。
當然,我們也發現,道德領域內也存在一些突出問題,這不為怪,市場經濟體制下,人們要擺脫貧困,想盡一切辦法掙錢,讓腰包鼓起來,一度迷失了方向,讓金錢蒙蔽了雙眼,失去了生活的方向,以為有錢就有了一切。清醒起來的國人,開始意識到,金錢并不是萬能的,有錢也不一定就有了幸福,人不能沒有精神生活,重新認識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我想,只想每個人都能清醒地認識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就會樹立起正確的道德觀,道德領域內的問題就會迎刃而解,雅安地震中表現出來的愛心,就是最好的證明。
愛是發自內心,無須人來召喚,適當的時機、適當的場合并會爆發出來,其能量如火山勢不可擋,這是我們建設小康社會的力量源泉,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力量所在,圓我中國夢,更少不了來自民間的力量。對于人們的善心、愛心,我們只能引導,加倍呵護,絕不可以阻止,更不能傷害,讓其茁壯成長,成為我中華民族崛起的堅實基石。(兩匹馬)
![]() |
![]() |
責任編輯:李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