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神舟十號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
馬姝瑞
6月11日,神舟十號發射成功,三位航天員飛向太空;13日,飛船與天宮一號空間站成功實現自動交會對接。至此,滿載著中國人“航天夢”的載人航天事業又向前邁進了堅實的一步,技術更加成熟、任務更加豐富、信心更加飽滿,中國航天員的“天路”開始愈來愈呈現出“通途”的輪廓。
從神舟五號載入太空的第一位中國“太空人”楊利偉,到剛剛駕駛神舟十號,在太空過了個端午佳節的聶海勝、張曉光、王亞平,我們要向每一位代表中國人遨游太空實現“飛天夢”的宇航員致敬,更向為這些航天員鋪就“天路”的每一個幕后英雄致敬!
航天科技八院退休專家陶建中曾說過:“當年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時,他身后是40萬美國航天人的努力;而這次‘神十’再探天宮,背后站著的是70萬中國航天人。”
無論是參與神舟十號載人飛船研發、設計的一流科學家,還是實施、改進生產工藝的一線工人;無論是幸運而成功地乘坐飛船抵達太空的十余位“太空人”,還是其他同樣優秀卻尚未踏上“天路”的航天員、教練員;無論是在酒泉基地摁下電鈕、倒數計時,被大家所熟知的現場指揮人員,還是在更加廣袤的遠方,為飛船提供授時、監測、空間天氣預報等服務的無名工作者,我們都向你致敬!
從誕生之日起,探索太空的事業就注定要成為人類最龐大、系統的工程之一,其所耗費的巨額投入、涵蓋的科學領域、必需的基礎工作、涉及的工作人數,以及對協作配合、精密準確的要求,都為其他任何一項事業無法比擬。在其實現過程中,任何一個環節、任何一個細節、任何一項工作都不可或缺,特別是任何一個參與期間、為之奮斗的人,都舉足輕重。
“天路”維艱,基石維堅。如果說航天員的價值體現在太空之中,那么基石的價值就體現在這條“天路”本身之上,體現在鋪就“天路”的每一步里。
“在茫茫的人海里,我是哪一個?在奔騰的浪花里,我是哪一朵?在征服宇宙的大軍里,那默默奉獻的就是我;在輝煌事業的長河里,那永遠奔騰的就是我。不需要你認識我,不需要你知道我,我把青春融進,融進祖國的江河!”
致敬,向鋪就“天路”的每一個你!(作者系新華社記者)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3-06-13李慶忠:神十背后的莆田人 鄉音依舊情更濃
- 2013-06-13阮燕美:神十背后的莆田人 老家很遠心很近
- 2013-06-13神十發射成功 中國首位“太空教師”成功飛天
- 2013-06-13神十搭載榕籍物品飛天 世界福旗寓意福氣、祈福
- 2013-06-13“神十”航天員從太空送來端午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