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5月30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易福進 陳思親 繆欣蕓)今年,全國高校應屆畢業生多達699萬,畢業人數創1949年以來最多。因簽約率低,被稱為“史上最難就業年”。
廈門高校的大學生,如何度過“史上最難就業年”?連日來,導報記者走進廈門大學等一批高校,與應屆畢業生面對面,記錄、解剖最難就業路上的酸甜苦辣,并解讀一批成功的應聘經驗。
在調查中,導報記者注意到,即便是一些名校的優秀畢業生,不少也是歷經“九九八十一難”,在一次次“撒網”似的投簡歷后,才獲得錄取通知書。他們中,投出上百份簡歷的不在少數,有的甚至多達三百多份。他們一次次投簡歷的艱難經歷,正是“史上最難就業年”的一個縮影。
人物 300份簡歷 女研究生煉成“簡歷牛人”
“朋友中,我是求職最早,最晚拿到錄取通知的人。”就讀廈大化學工程研究生的小丁表示,在最難求職年中,是堅持和執著,讓自己找到了一份心儀的工作。
據了解,小丁的求職路從去年9月份就開始了,投遞的網絡簡歷達200多份,紙質簡歷近百份。為求職,小丁輾轉廣州、福州等地,開銷不下5000元,最終收獲廣州一家知名外企項目研發的工作。
“沒想到就業形勢這么嚴峻,工科專業需求量減少,逼著我去多投簡歷,‘撒網’似的。”小丁表示,自己早就做好了準備,第一份簡歷,小丁研二暑假便提前做完。
說起第一份網上申請,小丁坦言,自己毫無頭緒,一份十多頁的簡歷,自己制作近3天,直到完成十幾份之后,才變得得心應手。效率提高了,小丁在11月份之后又連續提交了近百份簡歷。
除此之外,為適應不同崗位需求,小丁還備了雙份簡歷,“一份偏重工科,跟技術相關的,我就增加科研成果,與技術無關的,我就強化自己團隊協作及活動組織能力。內容控制在一頁范圍內,中英文兩份,且保證句頭句尾不頂格。”小丁還說,許多同學投遞簡歷時,往往沒有自薦信,“雖然沒有要求,但卻很重要,相當于簡歷的提要,如果能讓人眼前一亮,那就能在成百上千的簡歷中脫穎而出了”。
小丁說,如今自己的簡歷成了系里傳閱的模板。
![]() |
![]() |
責任編輯:陳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