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最近在新教育網上看到這樣的一則新聞:“當你與媽媽兩人中只能有一個人活下來,你是選擇生還是選擇死?”這是杭州某小學一次主題隊會的題目。類似的題目還有:寫下對你而言最重要的五個事物(可以是人、東西或者需求、心愿等),然后一樣樣進行放棄,看看最后留下什么。
缺乏生命教育應該說是當今中國教育的一大弊病,如今很多學校都在為此補課。不僅小學在補,中學在補,連大學都在補。但在實施生命教育的過程中,由于老師們不當的教育方式,結果卻是南轅北轍。創立了敬畏生命倫理學的施韋澤曾說:“敬畏生命的倫理否認高級和低級的、富有價值和缺少價值的生命之間的區分。” 針對杭州這所小學生命教育的主題,有專家指出,在生死關頭,父母的生命與自己的生命都值得敬畏和珍惜,任何以假想方式要求學生作出抉擇的教育方式,都會誤導學生的生命價值觀,結果只能培養學生的狠心而不是不忍之心。生命教育絕不是簡單的“你死我活”。
讀罷這樣的文章,筆者不禁想到我們的教育先驅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的話:“教育——首先是人學!”因此,生命教育更應是充滿人性人情人道的教育,讓學生自由快樂的教育,這才是生命教育的本義。杭州這所小學讓學生通過選擇生死來進行生命教育,此舉分明是刁難學生,有悖于生命教育的旨趣,是對生命教育本義的誤解,是生命教育實施的簡單化。
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應該以人為本,尊重學生主體成長的規律,重主體參與,給學生適時表達自我的機會,施教者給以恰當的榜樣引導,讓學生在承擔體驗角色的過程中,感悟生命、敬畏生命、珍愛生命,形成正確的生命價值觀。施教者既可以結合學科教學滲透生命意識,又可以引導學生種植一些植物,或飼養一些可愛的小動物,培養他們的同情心,讓他們知曉生命的萌芽、發育、成長的不易,感受生命的脆弱與有限,感受生命成果的喜悅和凋零的痛苦,只有如此才能對生命大徹大悟,從而生成生命意識,激發生命熱情,讓學生自己的生命在自己的時空中幸福快樂的成長。
看來我們的生命教育更應該多一些人文關懷,多一些教育的藝術性,多一些良好文明習慣的養成,少一些簡單化的生命教育。(昌黎)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2-12-20記集美區后溪中心小學“生命教育”的故事
- 2012-08-16泉州培元中學高分獲評“全國生命教育示范校”
- 2010-06-20泉州開展師生生命教育 吁老師學生家長三方參與
- 2010-05-11福建省紅十字人道與生命教育基地授牌儀式在漳州舉行
- 2010-04-09文明安全的校園呼喚生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