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絕大多數考生而言,高考依然是守住教育公平的最重要的底線,依然是普通家庭孩子改變命運的最大希望。”今年高考首日,《人民日報》曾以《以公平的名義向高考致敬》為題捍衛當前高考制度。言猶在耳,隨著高考進入錄取環節,花樣繁多、內幕重重的加分制度,則再一次引發民眾的公平焦慮。
引爆輿論熱點的是清華大學。該校四川招生組在過去幾天里多次重申,不承認四川“二級運動員”的20分高考加分政策。因為招生組的老師在多年前就發現,大量四川考生的二級運動員資質有造假嫌疑,一些孩子體弱得連招生老師都跑不過。
“上帝欲使其滅亡,必先使其瘋狂。”看來,正是四川“二級運動員”資質的瘋狂造假,讓清華大學忍無可忍。實際上,但凡能換來加分的項目,諸如為考生增光添彩的“三好學生”“優秀學生干部”、五花八門的創新競賽等“桂冠”,造假的魅影不時閃現,單媒體曝光過的就不少,而曝光的恐怕只是冰山一角。對那些只能“裸考”的學生,這顯然是赤裸裸的不公平。
存在太多人為操作空間、注水過多的高考加分政策,對高考制度的公平已經造成嚴重的損害。如果不能真正解決弄虛作假,加分制度就應該暫停。
誠然,加分政策設計的初衷是改變一考定終身的選拔模式,出發點也是為了實現公平,并以此為手段促進素質教育。然而,現實中,因為加分政策,素質教育越來越“功利化”了。一些學生瞄準的代表素質的“桂冠”,不少是沖著“加分”來的,而非天賦、興趣、愛好。為“加分”而“素質”,與真正的素質教育相去甚遠。
而加分注水,更是考生家長與一些權力部門共同制造的誠信“比爛”游戲。而誠信,恰恰是一個人最底線的素質。突破誠信底線的考生,本身就是最大的素質失敗,上的大學再好,恐怕也難以成為對社會有益的人才。
在當下的中國,違背公平原則,不要奢談什么“素質教育”。堅持30多年后,高考公平,在某種意義上已經成為中國人的一種信仰,是民眾相信公平仍然存在的重要符號。較之注水、操控的加分,“裸分”才是真正的公平。暫停高考加分吧,即便“一考定終身”也不公平,但只能“兩害相權取其輕”。(劉晶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