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文明城市創建正在越來越多的城市中展開。這對于改善城鄉人居環境、提升城市綜合實力、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無疑大有裨益。但筆者也注意到,一些城市在文明城市建設中往往把精力過多地放在城市規劃、市政工程建設以及檔案資料的歸集整理上,而對一些惡風陋習、不良行為則關注不夠、著力不多,這無疑是片面的。因為,往往正是這些“軟柿子”(惡習、細節、行為), 更能體現一個城市的文明建設水平,更能影響人們對一個城市文明程度的印象。很難想象當你看到街頭橫跨隔離護欄、廣場上袒胸露背的“膀爺”,當你晨練時,一條條大狗忽忽地從你身邊跑過,你會覺得這個城市很文明。所以說,文明城市建設要把更多的目光集中到這些細節上,要多撿些“軟柿子”來捏捏。
首先,要捏捏陋習這個“軟柿子”。什么是陋習?陋習就是一些不良的生活習慣。廣場上袒胸露背、亂扔亂倒垃圾、公共場所大聲喧嘩、當眾挖鼻孔、擤鼻涕、隨地吐痰等等,都是陋習。陋習對于一些人來說,可能覺得是個人日常習慣,是不拘小節,無可厚非。但實際上這些陋習就象湯鍋里的蒼蠅,對文明的破壞程度是巨大的,必須徹底清除。
其次,要捏捏不自律這個“軟柿子”。什么是不自律?不自律就是不能嚴格約束自己,不能規范自己的行為,從而做出不合時宜的事情。“中國式”過馬路、街頭橫跨隔離護欄、大街上隨意放養寵物狗甚至大型犬、上網說臟話罵人等等都是不自律的表現。不自律,破壞的是社會公共規則,影響的是其他社會公民的正常生活,必須嚴加控制。
第三,要捏捏不禮讓這個“軟柿子”。什么是不禮讓?不禮讓就是沒有長幼尊卑,不守禮儀,不懂謙讓。開車斑馬線上不避讓行人、公共場所不排隊、公交車車上搶座占座、上下電梯不按次序等等都是不禮讓。不禮讓的行為,輕則造成社會秩序混亂,重則會危急人身財產安全,必須堅決制止。
要捏住陋習、不自律、不禮讓這些“軟柿子”,需要從三個方面下力氣:
一是強化教育引導,努力提升全體市民的道德修養。思想是行動的指南,有什么樣的思想就有什么樣的行動。因此,必須堅持以“德”育人,把提升全體社會公民的道德水平放在首位,充分利用電視、網絡等媒體及道德堂、講師會、發放宣傳資料等形式,充分列舉各種陋習、不自律、不禮讓的行為,積極宣講、倡導良好行為習慣,讓人們明辨是非、美丑、善惡,自覺抵制不良行為,養成良好習慣。
二是強化制度建設,用制度來規范行為。沒有規矩,便不成方圓。任何行為的規范,都離不開制度的約束。要遏制陋習、不自律、不禮讓的行為,僅靠說教是不夠的,必須通過制度來規范。要建立健全諸如行人交通法規、文明上網管理辦法、城市養犬管理辦法等制度,使所有行為都在制度監管、約束下進行,在規矩中開展。
三是強化懲處力度,使之不敢違反。陋習、不自律、不禮讓行為屢屢上演,與懲處力度偏小、偏輕,不能觸及其神經不無關系。比如對亂闖紅燈、橫跨護欄、搶座占座等不良行為大多城市都沒有采取處罰措施,而對隨地吐痰等行為則處罰力度太小,一些地方對隨地吐痰只是規定每次罰款一元,根本起不到震懾的作用。建議制定較為嚴厲的懲罰制度,對這些不良行為處以較高的罰款,罰得違反者心疼、肝顫,真正心生敬畏,不敢再犯。(劉義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