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只要你翻開報紙,打開電腦,或聽聽廣播,看看電視,“最美”無處不在:最美戰士、最美教師、最美司機、最美大媽、最美叔叔、最美丈夫……一個又一個“最美”的故事,像鮮花綻放、飄香,給人美麗。似春風輕拂、溫暖,給人力量。
“最美”,是超越年齡、超越性別、超越身份的大美,是先進人物的代表、時代精神的體現。是人們對在不同崗位、不同職業做出突出貢獻者的最高贊譽。例如:最美教師張麗莉,最美戰士高鐵成,最美大媽楊慧等等,他們為保護他人和公共利益,不顧個人安危,勇于奉獻的行為,有口皆碑,讓人敬佩、感動,是大家學習的榜樣、標兵。
“最美”如同國花,受到國人的偏愛,更產生著漣漪效應。一個最美教師出現了,就帶動一群最美教師的涌現。一個最美戰士出現了,就帶動一群最美戰士的涌現。一個最美司機出現了,就帶動一群最美司機的涌現。一束“最美”的鮮花開放了,必然引來周邊的百花齊放。就是這樣一個又一個“最美”,所產生的漣漪,匯聚成了文明的海洋。
“最美”代表當前的主流價值觀,符合現實社會的道德要求。具有較強的感召力,能夠激起公眾的共鳴,滿足公眾價值觀和審美觀,得到社會的普遍認可。我們要把踐行“最美”融入社會,越多越好,使其成為實現“中國夢”進程中最為可貴的精神財富。
現實社會是一個多元的社會。工農兵學商,三百六十行。各行各業都有自己的崗位特點,操行準則,也有自己的“最美”代表人物。發現“最美”,宣傳“最美”,為公眾鼓舞斗志,給力社會進步。不僅是宣傳戰線的責任,也是全社會的責任。
我們在發現、宣傳“最美”的工作中,要追求“最美”新聞的事實真相,去認真核對,反復掂量,區別情況,用個性鮮明文字、生動活潑的語言,選準典型,多形式,立體化,把“最美”人物“美在平凡、美在瞬間、美在責任、美在奉獻”的作為,表述得恰如其分。使“最美”精神看得見、摸得著。從而,激發公眾對“最美”的敬重和向往。把“最美”化為自身修養,自覺行動,加快精神文明建設的腳步。
“一花引來百花香,百花齊放春滿園”。讓“最美”的之花的盛開,引來大地的百花齊放。為社會增添一道“最美”的風景線。一個文明的國度,和諧的社會必將在“最美”中成長、壯大。(特約評論員 張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