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日,故宮博物院與東城區人民政府“平安故宮”工程院藏文物搶救性科技修復保護合作項目啟動。這是故宮博物院第一次引入社會人才修復文物,也是在用人機制方面的全新探索。據悉,宮燈技藝、京作硬木家具制作技藝、景泰藍制作技藝等國家級傳承人參與該項目。(6月27日《人民日報》)
故宮博物院是中華文物集大成瑰麗寶庫,集中濃縮了華夏民族數千年歷史文化的珍貴記憶,也是中華博大恢宏文化史的生動物證,附著于這些文物之上璀璨奪目的文化意義與穿越時空的歷史研究價值自是無可替代。“部分文物存在著糟朽、腐蝕、開裂、破損等自然損壞現象”著實讓人擔憂,假如任由文物損壞直至消逝,歷史文化必將淹沒于無形。正是基于此,故宮博物院首次引進社會人才修復文物,讓一批非遺技藝傳承人加盟,令人眼前一亮,對故宮文物保護充滿信心、熱切期待。
盡管這些非遺技藝傳承人堪稱國寶級專業人才,在文物修復方面承接了祖傳技藝,在各自領域積累了獨領風騷的實戰經驗,然而在對損壞文物進行修復前,故宮不僅讓他們接受為期一周的“上崗培訓”,而且還根據文物等級分批次開展修復。這體現對修復工作的慎重態度,以及對文物的敬畏心理,值得肯定。一方面,故宮文物價值連城,多是獨一無二的稀世珍品,根本無法復制(即便可以復制,價值自是天壤之別),修復必須以科學嚴謹方法達到復原保護目的;另一方面,這些非遺技藝傳承人,作為社會人才或者“民間藝人”,雖然具備文物修復技藝與經驗,并且具有相當高的專業水準,但是面對故宮文物損壞情況的多樣性和復雜性,其經驗與水準恐怕難以攻克全部難題。這既需要社會人才逐漸熟悉故宮文物及文物儲藏環境的現狀,更需要他們與故宮專家們之間達成溝通、交流乃至“磨合”。“磨合”的目標是,故宮專家與“民間藝人”攜手同心,如期修復遭損壞文物,實現對故宮文物的有效保護。
修復文物是功德無量的千秋盛事,社會人才的光榮勞動理應得到相應報酬。一則改善生活待遇,使其“食飽力足、才美外見”;二則體現政府與社會對專業人才的真正尊重。
故宮文物修復保護是一項長期工程,必須要有持續人才支撐。修復已經損壞的文物是當務之急,讓當代國寶級非遺技藝傳承人后繼有人亦非常迫切。“掌握修復技藝的老藝人許多年事已高,部分技藝面臨失傳的風險。”這是一個不妙的信號,提醒國家不僅要抓好當下的文物保護,更要著手實施文物修復人才保護戰略。可考慮將已經取得技藝資質認證的現有非遺技藝傳承人,納入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人才范疇,按月發放特殊津貼,解其后顧之憂。從國家層面定向培養各類非遺技藝人才———政府提供場所設施,非遺技藝傳承人與相關專家、教授聯手合作,從有關院校文物鑒定與修復專業遴選具有較高資質潛力的學子,集中起來開展專門培訓授課,定向培養各類文物修復專業人才隊伍,使文物修復后繼有人。還應總結當下文物修復遇到新問題以及解決辦法,不斷積累文物修復新經驗,形成文獻,及時對高校文物鑒定與修復專業教材進行修編,這既是文物修復工作與時俱進的應有之義,也為后來者參與文物修復提供新鏡鑒。(涂啟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