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8月6日大江晚報社區版報道:大礱坊公共服務中心幾名普通志愿者在服務的過程中,卻數次遭遇不理解、不配合。有的任志愿者這么勸說,市民依舊我行我素,還有幾個因為志愿者多勸導了幾次,他們對志愿者惡語相向,動手動腳。
看到這些市民的行為,筆者同樣替這些志愿者感到委屈,志愿者們為了城市的文明建設義務奉獻,換來的確是市民的不理解。細心的市民不難發現,平常生活中街頭巷尾涌現出一批批頭戴小紅帽的文明志愿者,他們為了城市的文明美好,無私地奉獻著。可以志愿者服務是好事,為什么會出現上面的原因,筆者覺得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來剖析:
第一,是這些市民對志愿者工作的認識不夠,他們關鍵是沒能換位思考,只顧自己感受。面對志愿者的勸導,一些市民只站在自己的立場看待問題,而沒有站在志愿者的角度考慮問題,更沒有站在公共利益的角度看待問題。比如,車輛亂停亂放,當事者只顧自己方便,想怎樣停放就怎樣放,從不考慮由此給志愿者工作和公共利益帶來的不利影響。這是缺乏換位思考的典型體現。
當一個人只站在自己的立場看待問題,他就不會考慮別人的感受。可見,若想每個人都理解志愿者工作,最可行的辦法是,大力弘揚志愿精神,并營造尊重、理解志愿者的濃厚社會氛圍。同時,讓不理解志愿者的人,也親身體驗一下志愿者工作。只有切身體驗志愿者工作,才能感知志愿者的酸甜苦辣,進而做到換位思考。
其次,在群眾不理解志愿者服務的過程中發生的一些不愉快,就更加要求我們的志愿者加強工作的耐心細致,以更加耐心、愛心、恒心去服務,做“志愿者”不能怕困難,也不能怕挫折,只有只有才能更好地承擔責任、履行義務。
我們常說擔任志愿者除了是一種力量,需要奉獻很大的精力和時間。可以說志愿者服務更是一種生命,信心,贊美的服務。世間上最美好又最容易做到的服務就是從愛開始的,而愛往往體現在與人交流的語言上。我們若欲做好志愿者,第一步就是要用文明禮貌的語言和人溝通,“良言一句三冬暖”,貼心的話語就能為自己的工作打開渠道。另外,“給人方便,處萬方便”。“給人歡喜,皆大歡喜”。“給人信心,力量宏大”。“給人希望,前景光明”。我們做志愿者發要學會站在他人的立場看問題,發現問題都要努力做到盡心盡責,因為每一次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成長都很重要。如果我們能夠一次又一次地去用心,一步又一步地去落實,一方面幫助別人,引導別人,另一方面提升自我,那么,我們就是稱職的志愿者、優秀的志愿者。在志愿者服務中出現的問題,自然而然就化解了! (孫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