趨勢:未來治河將不再硬化河底
早在2002年,我市就在白馬支河試點璃因瑪遜生態治污工程,在河水中間種植30多種植物并輔以微生物,進行生物鏈循環治污,但因種種原因該項目下馬,白馬支河也以填埋告終。安泰河整治時汲取其他城市治理經驗,采取鋪設河底生態磚、種植水生植物和放養魚類等生態手段來治污,成效明顯。
這次水體生態修復方案和之前有何區別?相關負責人表示,現在生態修復手段更多樣化,技術也更先進,采取動物、植物、微生物等多種手段來綜合治理,這4條內河將不再采取鋪生態磚等河底硬化方法。
河道本身有自凈能力,河底淤泥有大量微生物,河道硬化割裂了土壤和水體的關系,使水系與土地及其生物環境相分離,有些生態功能就會隨之消失。硬化后的河道比以前確實整齊漂亮,能增加水流速度,不易發臭,但卻容易引發一系列生態問題,且硬化的河床在陽光照射下,河水水溫容易升高,溫差變化大,不利于水中生態平衡的建立。
據悉,上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已開始拆除水泥硬質河道,盡量使城市河岸恢復天然狀態。
目標:達到地表水V類標準以上
經過現場踏勘,治理單位分析了4條河道整治的技術條件:瀛洲河周邊有多家餐飲企業,餐廚污水多,躍進河行政中心段兩頭均有單獨入河口,但中段水動力較差,好在沿線無工業、生活污水排入,這兩條河治理難度為中等;廈坊溪上游舊屋區污水管未接駁,生活污水、垃圾直排內河,雖采取末端截污,但遇到雨天,污水就溢流到下游,這條河最難整治,需輔以其他手段綜合治理,如上游水土保持等;光明港一支河位于臺江亞峰片區,治理難度最小。
根據協議,這4條內河整治期為4個月,整治后水質需達到地表水V類標準及以上。整治期后的1年維持期要求水質穩定,不反復,并定時取水樣檢測,檢測合格率達到90%以上,整治才算完成,治理企業才能拿到工程款。
![]() |
![]() |
責任編輯:陳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