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上橋下 那些來來往往的故事
●生活補給的必經地
天橋對面,肯德基消失了,超市拆除了;天橋上面,學生走了一撥又一撥。
2010年夏天,任嘏玥來到華大,成了國貿專業的一名新生。她仍記得剛來報到時,天橋一邊是學校,另一邊是繁華的商圈,有小零售店、大超市、肯德基等等。每隔一段時間,她就和同學走過天橋,到對面的超市購買一些生活用品,天橋成了生活補給的必經之地。到了期末,自習室里滿座了,她就到學校對面的肯德基去復習,點一杯飲料,通宵到天明。
2011年,天橋對面的商圈開始拆除,成了灰塵漫天的工地。任嘏玥走天橋少了,“感覺橋對面沒有吸引力了。”如今,天橋將拆,她也即將畢業。“這是我來泉州后每天都要看到的一座橋。想到現在一覺醒來它就消失了,很傷感。”
●學校的標志性風景
就像老歌所唱的那樣,“每個人都有無法忘記的人”。對所有從華大畢業的學生而言,天橋是他們揮之不去的一段記憶。
2010年,李凱龍從華大畢業了。在他看來,天橋是華大的標志性風景。每年開學,常能看到許多新生站在天橋上,看穿梭的車流,拍華大的外景。2006年站在天橋初見華大的畫面,李凱龍也記憶猶新。“當時覺得‘天橋’等于‘華大’,是華大的一部分。”
2011年畢業的黃凱學的是廣播電視新聞專業,他說,這座天橋是他們新聞學子攝像或攝影時的重要場景。“很多故事在那里發生,或關于友情,或關于愛情。”他翻出手機里的一張照片說,“像這種站在天橋拍校大門的照片,以后也將成絕版了。”
●青澀愛情的發生地
對于2012年畢業的趙曉茜來說,這座天橋是一塊甜膩的蛋糕,也是一條不忍觸碰的傷痕。從湖南孤身來泉州求學,人生地不熟的她在華大開始了自己的初戀。橋的對面有超市和飯館,她經常在鏡子前徘徊許久,打扮妥當,再與他手牽手穿過天橋到對面購物或吃飯。之后,他再一手提著購物袋,一手拉住她的手,慢慢地過天橋回宿舍。畢業前一年,對面的商圈拆除,當年國慶節,他們也分手了。“它是一座很普通的橋,卻見證了我的酸甜苦辣。”
對于馬上要步入婚姻殿堂的黃榕來說,天橋是他與未婚妻愛情的重要見證。2011年1月考研結束,他向女朋友告白,卻被“我要回廣東”一句話給拒絕了。當年3月起,他每個月乘臥鋪大巴到廣東江門見她,堅持了4個月。“每次回來后,都獨自走上天橋感慨很久,遺憾沒能多待一會兒。”在他鍥而不舍的追求下,她從廣東來泉州工作,將與他攜手一生。
●城市變遷的見證
華僑大學通識教育學院副教授肖北嬰在華大任教27年了,見證了天橋的誕生,感受了天橋的便利,也即將目睹天橋的消失。
天橋建成前,華大不少老師住在學校東區,每天都要穿越國道324線往來學校和住宅區,繞很長的一段路才能過街。“后來,天橋解決了當時師生的過街問題,成了安全通道,我對它的誕生印象很深刻。”
他記得,以前天橋下有家餐館就叫“天橋下”餐館。“那時,同事喊一聲‘一起去天橋下吃飯吧’,大家就知道是去那家餐館吃飯。”后來,“天橋下”餐館搬走了,可與天橋有關的風景卻成了記憶中的特定符號。
27年來,肖北嬰已不知從天橋走過多少回,每次站在橋上回望華園的景觀,他都心生感慨:“這座天橋不僅僅是過路的通道,更見證了華大和國道324線的變遷。它的消失或許是城市發展的必然趨勢,總會有新東西來代替大家的回憶,但別忘記它是怎樣地存在過就行了。”
![]() |
![]() |
責任編輯:陳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