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談精神文明建設,最愛提到的便是“善”,可是什么才是“大善”,怎樣表達“善行”,如何積“小善“而成“大德”卻又是人們無法清晰揣度的精神層面了。伴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精神生活也在不斷的完善,而這循序漸進的擴充讓“善行”變成了“道德”的標桿。
曾經有人認為模范作用是社會范疇對個人行為的一種約束,是一種高深的精神力量,與現實生活格格不入,可是殊不知道德沒有底線,社會將會紊亂,甚至可能讓“善良”迷失在追名逐利的深淵。說到底,“善良”原本就是一種內心的眷念,“善行”理應成為人們生活的優良習慣,倘若一而再再而三的精神模糊逐漸泛濫之后讓“善良”成為了觸摸不到的精神內涵,那么蕓蕓眾生要拿什么來拯救“善良”迷失后的“道德淪陷”?
優秀可以是一種習慣,任由人們探索和決斷,可是善良卻必須是一種“遺傳”,一旦在人們心底扎根,就要一代一代的往下輩傳,形成一種大愛的無邊。說到底“善”不是驚天動地的付出,不是偶然的風尚,更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它就存在于每一個人的心里,活躍在人們平凡的生活一線,以其獨特的感染力讓人的精神生活更加豐盈,更加滿足。然而當人們開始在社會的偶然冷漠中徘徊不前,甚至不愿意正視道德淪陷后的沮喪時,那些心中凝聚的正能量和向善之心正在接受考驗,甚至面臨崩潰和消散。
人其實都有一顆向善的心,只是有些人善于反思所以讀懂了自己的心,而有些人在忙碌中讓心沉淀的太久,所以聽不見心底的呼喚。可是無論如何當精神生活的枯竭一步步侵蝕著人們原本善良的心時,誰能忽略了這善惡之間的踱步與徘徊呢?
也許有些人覺得善行善舉成全的是社會高層人員的生活,有可能只是名人王孫閑暇時候可以用金錢填補的一種精神空虛和落寞,可是當身邊人,身邊事兒實實在在的映入眼簾成為了一種社會風尚的時候,誰能說這善行善舉背后只是物質的過度富裕和精神的迷茫空虛呢?其實只要心中有善,處處都能綻放出文明與燦爛。
古人云:積小善而成大德。說到底大善大德都是源自于平凡的生活,是無數件善行小事兒累積的精神快樂。它既不會分行善者的社會地位,也不會分行善事件本身的大小。它只是在乎行善者的行為是不是發自內心的感情真摯和精神的灑脫。
說到善良,也許有人認為以自己的力量迅速改善別人的生活,用生命的偉大詮釋他人的快樂才是一種大善,可是善良倘若只是經濟能力豐盈之下才能實踐的小小快樂,那么平凡人的生活是不是就沒有了實踐意義呢?
從古至今在我們身邊就不乏善良的人,也許他們并沒有走上熒幕成為市民關注的焦點,可是他們用自己日積月累的付出換來了人們的尊重和社會的信賴。那些力量雖不是波濤洶涌的精神浩瀚,可是卻像細水長流一般一點一點滋潤著人們干涸的心,讓善良綻放出了美麗的花朵。(特約評論員趙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