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責任,就會奮不顧身,踐行老師的特殊的圣神職責。道德模范張麗莉老師表示,她挺身而出救學生,是出于人的善良的本能,當然也是教師的本能。如果再有一次這樣的事情發生,她還是會選擇挺身而出,但也希望自己能夠全身而退。說得實在,字里行間充盈著滿滿的責任感,獲得了榮譽,感動了中國。張麗莉老師如此,愛生如子、嫉惡如仇,在學生人身受到侵害時,挺身而出,勇斗歹徒,全力保護學生安全,自己卻身中6刀的王月川也是異曲同工。他妻子的說得好:人家孩子交給你了,站在一旁袖手旁觀,良心上過去不啊。責任和愛可見一斑。
有了愛,也會更加強化責任,而且為之奮斗。創辦了全國首個留守兒童寄宿制村級小學的陳萬霞說:“其實,我只不過是比較喜歡孩子,喜歡教書,我真的舍不得我鄉下的這些小孩。我沒什么特別能力,我這一輩子最得心應手的事也是最愉快的事就是給我一群孩子,讓我拿起粉筆上講臺,這樣我并會忘卻所有的煩惱而變得堅強。”為了這些留守兒童,她真的做到了只有媽媽才能做的事情、想的事情、付的真情。因為愛,學生們親切地喊她為“老師媽媽”;因為愛,讓很多學校和老師頭疼的難教的留守兒童,在她那里照樣可以在體育、美術、舞蹈,還是文化課都多次在鄉、縣、市獲獎,讓本地其它公辦小學也感到了壓力,進而形成了良性競爭的教育氛圍。
師德是教師的靈魂,筆者以為責任和愛是師德的靈魂。一個學生是一個家庭甚至是家族的唯一的希望,在獨生子女家庭為主的今天更加如此。而在學校里,家庭的唯一對老師來說,只是幾十分子一,甚至一百分之一,特殊性變成了普遍性。而且老師一輩子、整天面對的就是這樣年齡的孩子,還有幾個很淘氣的。如果沒有愛和責任心,就容易簡單粗暴地對待,隨意放棄一個學生,而這關系到的是尚在啟蒙階段的孩子的一生,可見責任和愛對教師來說是多么的重要。上述道德模范的事跡對我們來說可以說是洗禮,也許我們更多的只有仰視而難以復制。可是從責任和愛的角度來說,卻可以給我們以啟迪,我們應該有強烈的責任心和愛心,熱愛職業,同時在這個過程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周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