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泉命名牌
影響:解決了500藏民的吃水問題
據阿里地區普蘭縣委常委、政法委書記貢嘎介紹,這里的海拔達到4650米,屬“生命禁區”。原先,這里的居民生活用水大都是地表水和淺水井,水質很差,而且還經常沒有水;到了冬天,居民們根本無水可吃,只能撿冰塊回家,然后融化冰塊來做飯。
“這口井的意義非常重大,可以說是‘生命井’,它保證了周邊300多名常住藏民的正常生活用水,還可以為200多名放牧的藏民和赴藏旅客提供用水。”貢嘎對記者說。
對此,泉州邊防支隊石啟桓支隊長表示,這里的條件雖然艱苦,不過閩藏“愛心井”的建成,圓了泉州社會各界愛心人士及邊防支隊全體官兵的心愿,見證閩藏兩地人民的深厚友誼。貢嘎也稱,雖然泉州遠在千里之外,但是眾多好心人和邊防官兵,捐建兩口“愛心井”款項達50萬元,這讓當地的藏民們非常感動。
在水井機房外面,掛著“藏泉”命名牌,上面記錄著如何捐建的過程及海峽都市報對此活動的推動等情況。
對此,阿里地區普蘭縣委常委、政法委書記貢嘎表示,海峽都市報作為有責任的媒體,心系藏族同胞,積極報道此事件,推動著此事不斷往前發展,目前井已打成,藏族同胞喝上甘甜的井水,海峽都市報作出的貢獻很大,特在這里立碑銘記。
揭秘:沙礫流沙地區 打井難!
昨日下午,記者聯系上仍在一線打井的施工負責人楊先生,他說打這口井太艱難了,現在仍在打第二口井。
楊先生告訴記者,當時他們井隊在7月22日正式進場,先是對現場進行取樣,發現這里是沙礫地帶,施工難度非常大。
“當時開始施工時,因為預先估計不足,一般的鉆頭遇到沙礫、流沙等都會很快折斷,為了保證施工,不得以換上大號鉆頭,才得以保證施工能夠正常進行。”楊先生對記者說。
楊先生告訴記者,這里雖然是沙礫地帶,但地下水還是很充裕的,鉆井隊施工到地下10米時,就已經出水,不過,他們還是將井一直鉆到地下70米深,將優質的深井水壓出地面,給藏民們提供優質井水。
另據記者了解,在3公里外,另一口水井施工也正在緊張進行,目前施工進度已過半,在1個月后可以正式通水,周邊藏民也可以喝到干凈、純正的深井水。
![]() |
![]() |
責任編輯:李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