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樂楊時《勉學歌》,又名《讀書含云寺示學者》
1、原文:
此日不再得,頹波注扶桑。躚躚黃小群,毛發忽已蒼。愿言媚學子,共惜此日光。術業貴及時,勉之在青陽。行已慎所之,戒哉畏迷方。舜跖善利間,所差亦毫芒。富貴如浮云,茍得非所臧。貧賤豈吾羞,逐物乃自戕。胼胝奏艱食,一瓢甘糟糠。所逢義適然,未殊行與藏。斯人已云歿,簡編有遺芳。希彥亦顏(頑)徒,要在用心剛。譬如猶千里,駕言勿徊徨。驅馬日云遠,誰謂阻且長。末流學多歧,倚門誦韓莊。出入方寸間,雕鐫事辭章。學成欲何用,奔趨名利場。挾策博塞游,異趣均亡羊。我懶心意衰,撫事多遺忘。念子方妙齡,壯圖宜自強。至寶在高深,不憚勤梯航。茫茫定何求,所得安能常。萬物備吾身,求得舍即忘。雞犬猶知尋,自棄良可傷。欲為君子儒,忽謂予言狂。
2、譯文:時光易逝,不可再得,如流水注入大海。一群天真浪漫的孩子,不知不覺就已頭發花白,日子過得真快呀。
因此,我要好好地告訴學子們,應當珍惜現在的時光。學習貴在及時,從小就要立下遠大的志向。
所有言行要注意,不能迷失方向。圣人和強盜,最初的行為只是差之毫厘的。富貴就好像是天上的浮云,隨隨便便得到的東西并不見得是好的。貧窮并不是讓我們感到羞愧的事,一味追逐物質的享受無異于自傷。
用辛苦的勞動換取糧食,過著艱苦的生活。這所有的行為是符合道義的。沒有什么特別。顏回雖然已不在了,但他的著作仍然流芳百世。希彥小時也很頑皮,但他后來用心堅定,所以也成了圣人。
學習就好像是日行千里,不能夠徘徊停止。要策馬不停向前,不要怕路途遙遠和艱難。不要像那些在學習上迷失方向的人,只知道倚門誦讀韓非、莊子的文章。只懂得在方寸之中雕文琢句,學成后做什么用呢,難道是為了奔驅名利場嗎?懷揣計策游說各國,這幾種人雖然方向不同,但都走上了歧路。
我已經年齡大了,記憶力也差了,可是你們正年輕,要有遠大的志向自強不息。高深的學問需要不斷的探索和鉆研。學海茫茫,僅靠一般的努力是不夠的。除了學問所有的東西都是身外之物,雞狗都知道為了生活尋找食物,如果自暴自棄才實在是令人傷心的。你要想成為君子,成為優秀的儒生,就不要認為我說話太狂妄。
這首詩又名《讀書含云寺示學者》。詩中諄諄告誡后學:要甘于清貧,愛惜光陰,勤奮學習,注重道德修養,不追名逐利,具有很強的思想性和藝術性。
3、名人簡介:楊時(1054-1135年),字中立,南劍州將樂縣人,是我國著名的理學家。北宋熙寧九年(1076年)登徐鐸榜進士,歷任州一級的司法、防御推官、教授、通判等職,還擔任過知縣、秘書郎、著作郎、徑筵、左諫議大夫、工部侍郎、龍圖閣直學士等。
楊時少年時,聰穎好學,善詩文,人稱"神童"。29歲那年前往河南潁昌,拜程顥為師,勤奮好問,學習成績優異,與游酢、伊熔、謝良佐并稱"程門高弟"。后來,楊時學成回歸之時,程顥目送他遠去,感慨地說:"吾道南矣。"程去世后,楊時又一次北上求學,從師程顥之弟程頤,他不僅學習勤勉,而且非常尊敬老師。有一次與游酢去拜見程頤,見老師正在廳堂上打瞌睡,不忍驚動,便靜靜地站在門廊下等候。這時,天空正紛紛揚揚下著大雪,待程頤醒來,門外的積雪已經下得很厚很厚了,成語"程門立雪"講的就是楊時這種好學精神和尊師重道的故事。
楊時生活十分儉樸。呂聰在《問書冊》中說:"(楊時)自京城辭官還鄉后,視公(楊時)一飯,雖蔬食脆甘皆可于口,未嘗有所擇也;平生居處,雖敝廬優屋皆可以托宿,未嘗有所羨而求安也。"楊時為了教育兒孫"儉以養德",特立下這樣的家規:"三餐飯蔬,不論脆甘酸苦,只要是可以吃的,就不可有所嗜好;衣服鞋帽,不論布料精細,只要合身,就不許挑挑揀揀;所處房屋,盡管簡陋,只要還能居住,就應安居樂業,不要羨慕別人雕梁畫棟;故山田園,先祖遺留,應該守其世業,不可增營地產,侵犯他人利益。"他還賦詩勉勵兒孫:"敝裘千里北風寒,還憶簞瓢陋巷安;位重金多非所慕,直緣三釜慰親歡。"他還諄諄告誡后學者:"富貴如浮云,茍得非所臧。貧賤豈吾羞,逐物乃自戕。胼胝奏艱食,一瓢甘糟糠。所逢義適然,未殊行與藏。"(楊時《書含云寺示學者》)
楊時一生精研理學,特別是他"倡道東南",對閩中理學的興起,建有篳路藍縷之功,被后人尊為"閩學鼻祖",他的著述頗多,主要的都收集在《楊龜山先生文集》中。
楊時辭世后葬于將樂水南烏石山麓。宋朝賜"左大中大夫",又贈"太師、大中大夫"等封號,謚"文靖",并在將樂龜山麓建有"龜山書院"、"道南祠",宋度宗趙構為書院題名,清圣祖玄燁題匾:"程氏正宗"。至今每年拜謁楊時陵墓的游人仍絡繹不絕。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3-09-16福建省"廳堂懸掛家訓"征集傳播活動如火如荼
- 2013-06-09福建開展“廳堂懸掛家訓 培育文明家風”征集傳播活動
- 2012-10-19東陽村明代先祖留“家訓” 九旬老人守護著
- 2009-05-11臺灣母親節:子女跪地奉茶 馬英九分享家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