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議
修舊如舊引入新業態加以保護
“蚵殼厝”的損毀倒塌,引起了政府與市民的關注。目前,泉州已對尋埔民俗文化保護區做出了規劃,其中關于“蚵殼厝”的保護也有詳細的方案。對于保存比較完好的,將進行維修加固;對于瀕臨倒塌的,將快速“搶救”,按原樣復建;對于新建的居民房,鼓勵其使用部分蚵殼,以保持整體建筑風格的協調統一。
允許私人投資修復
“很多居民已經有了新房,所以不愿在破舊的老房子上花費功夫,如果一直這樣下去,很快就會倒塌。”黃榮輝認為,可以由政府統一出資,或允許私人出資,盡早恢復“蚵殼厝”風貌。
長期關注尋埔民俗文化保護的泉州泉商發展促進會常務副會長陳敬聰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議:“對‘蚵殼厝’的保護已經迫在眉睫,建議政府出臺政策,對其進行統一修復,發展民俗文化旅游業,或者允許私人投資修復。”他說,“留住建筑,就是留住文化,對于‘蚵殼厝’保護的主動性還有待加強。”
發展民俗文化旅游
房屋無人居住,容易損毀。市人大常委會教科文衛委主任吳新文建議,在古民居區域內規劃500—1000畝,辟為以“蚵殼厝”、舊街巷、媽祖廟、姑廟圣娘、漁船、漁具等為主要元素的影視基地,配套發展旅游文化產業。藝術愛好者李艷也認為,“蚵殼厝”修復以后,可將屋內設計成民宿客棧,為游客提供原汁原味的尋埔文化體驗。文化從業者林輝提出,可將周邊社區內老人組織起來,住進修復后的“蚵殼厝”。“老人們大都保持著傳統的生活方式,住進來不僅不會破壞其古老韻味,還能讓原始的尋埔文化得以更充分的展現。”
租給文化工作者
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高級工程師莊惠榕建議:“可以將其出租給藝術家、文化工作者或愛好者,作為工作室使用。他們熱愛藝術,熱愛文化,會更加用心地保護這些建筑。”不過,她認為,“蚵殼厝”的修復必須由政府統一出資。“政府統一修復能夠保證建筑原生態,而私人投資往往會按照自己的意愿操作,難以保證原汁原味。”
上海讓徽州古宅重放異彩
位于上海寶山羅店的聞道園被業內人士稱為“古建筑異地保護的典范”。這座占地千余畝的園子里,佇立著多座原汁原味的徽州老宅——進士第、武狀元樓、雕花以及楠木廳等。這些老宅都是聞道園主人王衛從休寧、歙縣、屯溪等地整幢“搬移”至上海,再按原貌修舊如舊的。這些老宅把“過去”與“當下”巧妙融合,既保留了精致的木結構特色,又以創新工藝加以改造。2010年,聞道園被列為世博園區外13個重點主題展覽點之一。
羅馬“可逆性”開發古建筑
在羅馬老城區中,歷史建筑云集的地方都受到了重點保護。大多數古建筑都必須按原貌進行修復。開發方面,羅馬以不損害古跡價值為前提,遵循“最少干預”和“可逆性”的原則。“最少干預”是指為了利用古跡而采取的措施都應盡量保證對古跡的干擾最少、改動最少。“可逆性”是指在開發古建筑的過程中,為了增添新功能而新加的設施都應是可移除式的,這就要求古建筑的開發方保證,在必要的情況下,能夠讓古建筑恢復到原始狀態。如赫赫有名的古羅馬大斗獸場,中間有一個新建的走廊,而走廊本身的結構和古建筑的結構是相互分離的,需要的時候可以輕松移除。
![]() |
![]() |
責任編輯:陳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