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做現拌的洋中拌米粉。
做米粉前,先要將磨好的米面揉搓成米面團。
在寧德市蕉城區,漫步街頭,林林總總的飲食店令人眼花繚亂。許多店鋪以統一的名號來命名的店鋪,以彰顯著其地域的特色,洋中米粉店便是其中之一。
洋中米粉,其中一種主要的吃法是現做現拌,也稱拌粉或燙粉。對于這道美食,洋中、虎貝、石后等蕉城西部幾個鄉鎮的人們,許多人都是從小吃到大,對它有著難忘的情結。近日,記者對此進行了一番探訪。
陳登仙將米粉放入翻滾的沸水中煮熟。
許多西鄉人拌粉從小吃到大,從來吃不膩。
◆洋中拌粉,西鄉人最愛的早餐
對于洋中米粉,許多蕉城西鄉人,也就是包括洋中、虎貝、石后等蕉城西部幾個鄉鎮的人們,大多有著這樣的童年記憶:每天清晨,許多人便拿著一個大盆子,里面放上豬油、蔥花、味精、醬油等調料,到村里的米粉店去買拌粉(也稱“燙粉”)吃。其時,店里已經有好些人,都在扎堆兒等著。
只見店里猛火燒著大灶,乳白色的熱水在翻滾著,冒出騰騰的熱氣。鍋的上方則架著一個木頭和鐵制成的壓制米粉機械,店家將一團已經磨好發好的米粉團放入凹槽中,然后用力將壓桿壓下,于是,一條條筷子粗的、柔韌而筋道十足的米粉就流入鍋中,經過兩三分鐘的沸煮后,用竹篩撈出,趁熱放入裝有調料的碗內拌勻,然后再撒上腌制好的生姜絲。充滿濃郁而獨特香味的拌米粉,讓人忍不住大口吃起來。
“洋中拌粉”果真店如其名:這道美食最早從蕉城洋中、虎貝、石后一帶鄉鎮傳播開來,而現在即使在蕉城城關,其大多數食客也是洋中一帶的西鄉人。這種吃法由來已久,是一種很受當地人喜愛的美食。與蕉城區的肉丸一樣,許多人從小吃到大,怎么都吃不膩,堪稱最受歡迎家常主食。但新奇的是,當地人通常只在早晨吃拌米粉,而午餐則少吃,晚餐基本不吃的,也許是其拌生姜的獨特吃法的緣故。也從旁印證了“早晨吃生姜,勝過吃補湯”的養生保健之道。
有資料記載,地處閩東的寧德人口味清淡,最常用的烹調方法是“白焯”,即用清水煮,然而境內的洋中一帶鄉鎮卻無辣不歡,當地人們所崇尚的辣味亦非常特別,并非來自辣椒,而是來自生姜。“洋中拌粉”在洋中當地和蕉城城關相當出名,而外地人往往卻步,因為端上來便是“半碗米粉半碗姜”。過去,米粉店里的姜是敞開供應的,本地人往往還會覺得不夠味,再抓兩把姜絲是自然的事情,而現在,姜的價格比較高,如果覺得生姜不夠,想多吃往往還要加錢。
用來煮米粉的竹簍。
◆工藝看似簡單,細節多有講究
蕉城區后崗經濟開發區有家“洋中米粉店”。店老板陳登仙原是石后鄉坂頭村人,他與其父親、母親和妹妹一起打理這家店鋪。
每天清晨4點多,他的父親陳聲標就起床燒火,做好前期準備工作,清晨6點以后,來吃米粉的人就很多了。
陳登仙告訴記者,制作拌粉要經過以下工序:首先,將大米加水磨成粉,然后放入缸中,灑上水,讓其自然發酵。夏天大約三四天,冬天則需要六七天,就可以完成這道工序了。經過發酵的米粉具有很好的柔韌性和延展特性,繼續放置下去也不會變質。其次,做拌粉的時候,要將米粉用手打成一團一團的,一團剛好是一碗的分量。然后將粉團放入壓榨器械,一條條白而柔韌的米粉就從出口流出來。
如今,過去木制的壓制機器已被現代電動機器所代替,這樣,加工起來就沒那么吃力了。不過,這些機械由于沒有批量生產,都是陳登仙自己通過農機廠特制的。
“制作米粉的工序看似簡單,但是,米料的選取、發酵時間的長短、火候的把握等十分講究。”陳登仙坦言。
米粉要好吃,一是米質要好,太軟或太硬都不行。“相對而言,硬些的米做出來的米粉,吃起來才會韌性十足,又粘又帶彈性。”
其次是燙制米粉的火候要好,通常要用猛火燒,湯要沸騰,這樣撈出的米粉才好吃筋道。如果火頭太小,水溫達不到就不行。陳登仙曾經試過利用液化氣來燒,但達不到所需的火力,如果用柴油,火力倒是可以達到要求,但平均一碗米粉成本就要高出一兩元,而用電力,不僅功率大,而且速度不快,需要時不能馬上沸騰。多種方法試遍,還是燒廢棄的柴火更可行。
陳登仙說,打理店鋪的最繁瑣環節是清洗設備。每天制作完畢,陳登仙必須將竹篩、竹簍等器具清洗干凈,并掛起來晾曬,而機器必須將部件拆卸下來,再用熱水洗刷干凈,這樣第二天才能繼續使用。
陳登仙的父親陳聲標用機器制作拌米粉。
◆或有千年歷史,
堪稱“活化石”
對于米粉的品質,陳登仙很是執著,他說,米粉一定要現場壓榨煮熟,火力一定要達到要求,要依照傳統標準,否則,如果哪個細節不到位,米粉口感就會受到影響。
在他的這家米粉店,近年來,因店租和物價的上漲,米粉的價格也有所上調,但是,他表示自己家人開店,差不多等于賺個工資,但他寧愿不多賺,也不愿影響米粉的品質。
也許正是這種執著,他的店在蕉城城關開了6年多,擁有許多忠實的“粉絲”。許多洋中一帶的人來到城關后,得以延續過去的早餐習慣,這對他們來說,能天天享受到美味的洋中拌粉,不能不說是一種幸福。
陳登仙透露,他的技藝是從洋中馮師父那兒學來的。馮師傅先是在蕉城洋中做米粉,后來到虎貝鄉發展,已經有20多年歷史了。記者詢問馮師傅得知,他的技藝是從父輩傳下來的,而洋中米粉在當地流傳至今,至少已經有一兩百年的歷史了,至于是何時何地傳入,還有待專家考證。
洋中西鄉自從有米粉以來,除了機械的改進,主要工藝幾乎沒有任何改變,堪稱歷史的“活化石”,但由于相關文獻記載和研究人員稀少,記者難以探求其最早進入閩東的歷史。
一位廣西桂林的朋友告訴記者,洋中米粉的做法與廣西桂林地區鄉下的桂林米粉傳統做法是一致的,由此可窺見此工藝與其師出同門。據資料記載,桂林米粉始于秦漢時期,興安靈渠是其最早發源地。
傳說,秦王嬴政為統一中國,派大軍征戰南方越國時,由于地處山區,交通不便,秦軍水土不服,食欲不振,加上糧食供應困難,大量士兵挨餓、生病。伙夫根據西北面食的制作原理,做出米粉,從而有效解決了這些問題。桂林米粉經過兩千多年演進,傳遍大江南北,演繹出了湯粉、鹵粉、炒粉,派生出涼拌紛、酸辣粉、三鮮粉、牛腩粉等等多樣的形態和吃法,但洋中米粉卻保留了最原始最傳統的制作工藝和吃法。
如今,城市在不斷發展變遷,人們的生活習慣也在不斷演進,但傳統的洋中米粉店,不但沒有消亡萎縮,還在城區有擴展之勢。陳登仙告訴記者,他六年多前來到寧德城區時,只不過一兩家拌粉店,現在算來已經有十五六家米粉店了,其中有五六家都是堅持著傳統的現做現拌現吃的方式。
這些店的生意都挺紅火,但是,由于經營方式所限,卻很難擴張。現做現賣拌粉是挺累人的活計,就陳登仙來說,他每天從6點做到12點多,然后就熄火不做了。
米粉其實還有其他做法吃法,比如將米粉煮熟后,用冷水浸泡,要吃時再用熱水煮燙,加入酸菜等;還可以將米粉晾曬成干,要吃的時候再用熱水泡開,再加入配菜炒,也是大小飯店常有的美味食品。但對于陳登仙來說,經過冷水浸泡的米粉,其口味是難以和現做現伴的米粉相提并論的,他寧愿不多做,不多賺,也不愿降低米粉的傳統口味和品質。
在交談中,記者了解到,開了這么多年拌粉店,陳登仙心中還有個愿望,就是希望有一天,洋中米粉能像沙縣小吃、桂林米線那樣獲得原產地認證和保護,并走出寧德,走向更廣闊的天地。
![]() |
![]() |
責任編輯:陳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