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風首頁
> > 正文
63歲老僑房淪為“大雜院” 集美區僑聯呼吁搶救
汾陽大厝的后界樓木柱和樓板已腐斷。(林火榮供圖)
本報記者 陳鐫娟 通訊員 馬小平
廈門日報訊 僑房,是僑鄉集美的歷史文化遺產、標志性建筑,集美的城鎮、鄉村中現有36棟具有獨特建筑特色又保存較完整的僑房。據集美區僑聯調研課題披露,不少特色僑房處境堪憂,瀕臨加速損毀、荒廢甚至消失的危險,開展搶救和保護工作迫在眉睫。
現狀/ 36幢僑房九成遭損壞
導致特色僑房受損的原因很多。近年來城鎮大開發大建設是其一,老建筑本身年久失修、維修資金缺乏都是主要因素。今年4月,由集美區僑聯策劃,林火榮、鄭東主編的《凝固的旋律——集美特色僑房集萃》正式出版。據退休干部林火榮介紹,集美區目前發現36幢具有獨特建筑特色又保存較完整的僑房,九成都受到不同程度損壞。其中,3幢僑房擁有百年以上歷史,但全部遭到損壞。
林火榮說,特色僑房是華僑愛國、愛鄉的見證,雖然現在很少有人居住,但華僑回來都愿意去走走、看看。給僑房寫一本書,為的是拋磚引玉,引起更多人關注。保護好特色僑房,可以寄托后人對華僑前輩的思念,也能吸引海外華僑后裔常常歸國返鄉。
問題/ 房主難負擔原樣維修成本
集美以僑鄉聞名,現存的各式鄉村特色小洋樓在我市各區中占據的比例最大,也是集美獨特資源。這些僑房最早建于清代光緒年間,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和五十年代的樓房最多,房主主要是緬甸、菲律賓、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的華僑。
杏濱街道蔡林社區的僑房“鳳翔樓”建于民國七年(1918年),是民國時期緬甸愛國華僑林順吉的故居,具有東南亞地區英式殖民地建筑風格。由于此建筑年代久遠,雖修繕過仍在自然老損,近年漸成危房,無人居住,近期墻體裂開大縫即將倒塌,房主原想按原樣維修,無奈成本太高只好拆后重建現代三層樓房,這樣一處可貴的文化遺存就此消失。
![]() |
![]() |
責任編輯:陳楠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