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市人大常委會委員、民盟廈門市委副主委朱獎懷建議: 為民辦實事,做完應回頭看
《10年啦,學校體育場那道門開了嗎?》后續
海西晨報訊(記者 吳斯婷)“一些為民辦實事項目做完要回頭看,比如3年后再看看現在怎么樣了,有些事情是不是完善,沒有的話來年要再加強。”
廈門市人大常委會委員、民盟廈門市委副主委朱獎懷昨日說,中小學校體育設施向社區開放,廈門出臺了文件規定,應該按照文件規定來執行。但學校的安全管理也是大事,因此在執行過程中,需要跟上一系列與安全相關的配套措施,否則輕易開放給市民,今后難免發生意料不到的事。比如,體育設施被頻繁使用后如果損毀,誰來買單?影響學生上體育課怎么辦?誰來修復?這些都需要進一步完善制度。
朱獎懷認為,不能一味只靠學校來滿足市民的體育鍛煉需要。更重要的是應該多開發社區運動場所,這才“治本”。現在社區運動場所確實十分缺乏,特別是在舊城區中。因此,在城市規劃和舊城改造中,應該有一部分體育運動資源釋放出來,可以部分由政府管理,部分由民間投資。
中小學校體育設施向社區開放曾是廈門為民辦實事項目之一,現在卻無法執行。
朱獎懷說,一些為民辦實事項目做完要回頭看看。而且很多項目不宜以1年為限,更多跟民生相關的工作,是不可能在1年里完成的。這些事項的期限,有的可以是1年,有的可以是若干年,還有的可以以一屆政府為限。如果都要以1年為限,擔心有的會為了在本年度完成,草草啟動,草草收場,沒有辦實。
“把學校體育設施開放列入為民辦實事項目,大家都挺開心,但后面沒有追蹤,沒有監督落實。”最先向本報提出這一線索的市民張先生也認為應該回頭跟蹤。他說,為民辦實事項目應該是長期、延續的,累積起來的實事應該越來越多,而不能像猴子掰玉米一樣,每年換一批,今年做新的,過去的又丟掉了。辦了這么多事,前面的有沒有回頭看看做了沒有,做得怎么樣?張先生建議,為民辦實事項目一定要落在“實”上,每件事都要有跟蹤機制,不能當成兒戲。
廈門曾規定學校體育設施應對社區開放 但已名存實亡
![]() |
![]() |
責任編輯:陳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