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滄:昔日西海岸小漁村 今日“新城區新社區”
東南網11月15日訊(福建日報廈門觀察記者 陳韻 林泓 熊東帆)
核心提示: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吹響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號角,提出了“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這其中,堅持人民群眾主體地位,激發人的活力是重中之重。海滄建區十年的實踐所體現的正是人民群眾的力量與活力。
廈門市海滄區經過建區10年的積淀,從偏居一隅的閩南小漁村發展成宜居宜業的現代化新城;投資環境日臻成熟,經濟社會快速崛起,綜合實力躋身全國百強區第20名,成為前二十強中唯一的非長三角、珠三角的區;位居“2013年度中國最具投資潛力中小城市百強區”第19名;通達的路橋與閑適的公共自行車道組成了城市的脈絡,開放包容的新精神與“同駐共治”的鏗鏘理念滌蕩出了城市的底氣,“沒有圍墻的政府”和先進的社會管理創新則交匯出了城市的和諧與魅力。
時光如梭,海滄猶如一株根植在廈門大地的幼苗,逐漸成長為“新廈門人”精神在特區窗口傳承發揚的巨木標桿,也日益長成“類似島內,勝似島內”的“不一樣的廈門”。
新城區成長扎根廈門枝繁葉茂
“好幾年前,有天下班比較晚,沒趕上班車,我轉了四趟車,一共花了6個多小時。”漫長的回家路讓海滄區政府辦副主任陳意安至今仍記憶猶新,“現在車快的話15分鐘就到了,真想象不出當時怎么那么狼狽。”
看如今的海滄,公交路網全區覆蓋、路橋通達寬敞。沈海高速、廈漳高速等高等級公路及馬青路、翁角路等城市主干道快速建成,“六縱四橫”交通體系通達全國各地,城市向心力不斷增強。
“我在海滄住了10多年,看著這么多房子,跟種菜一樣長出來。”陳意安的一席話很樸素,但卻道出了海滄十年來城市建設駛入“高速車道”、人氣愈來愈旺的發展軌跡。
![]() |
![]() |
責任編輯:李琰之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