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日益成長的大港口,海滄整合物流、信息、資本、人才等要素,新興產業(yè)和現代服務業(yè)“無中生有”。海滄不產油、不煉油,卻擁有全國第二大石油交易平臺——廈門石油交易中心。中心成立3年來,去年交易額突破4 0 0億元,今年8月電子交易上線,全年交易額有望超千億元。
與此同時,海滄每年投入約2億元扶持生物醫(yī)藥產業(yè)。1 0平方公里的生物醫(yī)藥港,研發(fā)新藥逾全省8成,推出了全球首支戊肝疫苗、全國首支宮頸癌疫苗,今年生物醫(yī)藥產值可達100億元,十二五末可望達300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海滄致力打造紅酒、鋼材交易中心和汽車、石材等專業(yè)市場,引進了沃爾瑪、天虹等知名商家,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年增加近10倍。與2003年相比,三次產業(yè)比重中,二產從95.3%降至69.4%,三產從4.1%升至30%。
新精神共生凝心聚力同駐共治
“十年前,日月谷溫泉開業(yè)初期有400多名員工,員工買東西要到村里的小超市,周邊環(huán)境不夠成熟,很多員工都走了。”日月谷溫泉執(zhí)行董事陳冠羽說,十年后的今天,路燈亮了、道路平了,大型超市、咖啡廳、網吧等配套設施一應俱全,日月谷溫泉也即將迎來第1400名員工。“有些外地員工還把老家的親人都接了過來,在這里安家。”陳冠羽說。
如今的海滄,綠樹成蔭、綠道縱橫,“綠色福利”與日俱增,廈門首個公共自行車系統(tǒng)讓市民盡享“慢生活”樂趣;全區(qū)、鎮(zhèn)(街)、社區(qū)三級信息平臺實現互聯互通,全省面積最大、功能最全的縣(區(qū))級行政服務中心落成。越來越多人融入這座開放包容的城市,享受“新廈門人”的幸福生活。前不久,在海滄舉辦的“烏茲別克斯坦建筑廈門城市風光攝影作品聯展”上,烏茲別克斯坦駐上海總領事薩伊達感慨之余用“不到海滄,等于沒到過廈門”來形容他的感受。
在“美麗廈門”戰(zhàn)略規(guī)劃中,山海相依、湖島交映的海滄成為全市兩個試點區(qū)之一。
于是,“新廈門人”的精神又在共同締造中不斷延伸內涵,“融入”與“參與”和諧共生。
作為全國面積最大、成立最早的臺商投資區(qū),不少臺商都主動參與到共同締造美麗海滄的行動中。他們結合臺灣城市建設的經驗,共同為海滄的建設出金點子,也一起捐資共同參與海滄灣公園的提升改造和青礁慈濟宮建設。
城市建設來自于人民意愿,最終又服務于人民,這是海滄越來越美的內涵所在。興旺社區(qū)搭設“民聲話仙場”、組織陽臺綠化、綠地認養(yǎng)、空間認管,“生人社區(qū)”變成了“熟人社區(qū)”。海虹社區(qū)成立由業(yè)主代表、物業(yè)和社區(qū)三方組成的小區(qū)自治促進會,通過“微自治”化解矛盾。用海滄區(qū)主要領導的話說,“城市社區(qū)通過共同締造實現了自治,老百姓自己管理自己。”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民則在日復一日與政府的“同駐共治”中實現了當家自強。山邊村由“政府配餐”變“群眾點菜”,村民自發(fā)提建議,讓地讓利、出資出力,建設籃球場、山邊公園、幼兒園、污水處理池、垃圾清潔樓等。
東孚鎮(zhèn)寨后村西山社進行村容整治,通過共議,拆掉了居住區(qū)內的一個池邊豬圈,村民自掏腰包建納涼亭。60多歲的西山社村民吳水全對記者說,“這次村容整治改造從頭到尾都是讓我們當主角,改什么,怎么改,建什么,怎么建,政府請我們一起議、一起看。”由于整治改造的都是自家的房前屋后,方案也是自家選的,所以大家都樂意干。村民齊動身,小家變大家,一個個“美麗鄉(xiāng)村”在村民的手中誕生!
時光荏苒,翻看海滄10年建區(qū)一段段閃爍的歷史,里面印記的是,造就城市光榮與夢想的輝煌。“新城區(qū)、新社區(qū)”是海滄最為生動的注腳,多元包容、同駐共治的“新精神”是海滄最具魅力的城市品格。而今海滄又將以此為起點,踏上新的征程。
“牢記歷史使命,走好海滄之路;勇于擔當,增強憂患意識和責任意識;改革創(chuàng)新,當好新城建設、產業(yè)轉型、共同締造的三個排頭兵。”海滄區(qū)決策者對未來之路有著堅定而清醒的認識。 陳韻 林泓 熊東帆
![]() |
![]() |
責任編輯:李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