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江探索拆遷安置社區管理服務新模式 整合小農村 建設大社區
作為晉江第一個成片改造的大型回遷社區,橋南片區歷經8年改造建設,目前入住率已超過八成,但卻面臨著涉遷6個村村民混居、服務功能難整合的問題。對此,晉江通過在橋南片區試行“雙軌制”,積極探索拆遷安置社區管理服務新模式。
天然群居模式被打破
橋南片區于2005年啟動安征遷,總投資超50億元,拆遷面積達110多萬平方米,共涉及池店鎮的華洲、大洲、霞美、清濛、御輦、柴塔等6個村,設有錦洲瑞苑、南天裕景、江夏麗景、海絲景城等4個安置小區,安置居民1.5萬多人,房屋6940套,其中外來購房1147戶。
據池店鎮政府相關負責人介紹,由于橋南片區安置區并不以自然村為單位進行回遷安置,使得原本自然村特別是全村改造的大洲、華洲和霞美的村民混居在各個小區、不同樓房中,天然群居模式被打破,原有村級組織功能作用發揮不到位等問題日益凸顯。
試行“雙軌制”模式
如何對橋南片區涉及的6個村進行整合成為一個難題,又不能一刀切劃分社區,照搬晉江市區社區設置立地轉型模式。經過深入研究,晉江決定在橋南片區試行“雙軌制”模式:先整體設置一個社區,按區位、道路、樓盤容量等標準設三片6個工作站點;工作人員由現有三個村的村兩委成員打散重新整合組成,具體運作過程中堅持“新型社區劃分與現行三個行政村并存”、“片區、社區組織機構與現有行政村管理機構并存”的雙軌模式。通過行政村事務及現有村兩委、村務工作者等人員的歸整,逐漸弱化“村”的概念。
該市決定等到2015年本屆村級組織屆滿后,視運作情況再研究確定是否進一步劃分為多個社區。如果一個社區運作情況良好,則直接過渡撤村設置社區,按社區組織實施換屆選舉;如果工作超負荷,可直接按原已運作的三片6個工作站點進一步細分為3個或6個社區。目前社區建設方案已初步形成,正著手組織討論及實施準備。
歸并管理服務事務
為了更好地服務片區居民,晉江還設立橋南片區社區公共服務中心,將大洲、華洲、霞美等村的辦公場所集中到服務中心辦公,依托片區黨總支、管委會,將原有三個村承擔的管理服務事務進行歸并,形成一體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格局。
同時,橋南片區還建立片區成員代表會議制度,由片區黨總支召集管委會成員、業主委員會負責人、物業機構負責人,定期召開會議,討論研究片區的社區事務,逐步形成社區各項建設項目“共建”機制和格局;積極發揮業主委員會作用,培育壯大社區自治、民間組織,探索社區志愿服務新模式。
□記者 黃祖祥 通訊員 陳文經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3-11-18捐獻骨髓有“指標” 行政服務多冷漠
- 2013-11-18匯聚愛心燭燈溫暖人心 海滄臺胞義工志愿服務傳幫帶
- 2013-11-14禾山派出所為辦事市民提供免費復印服務
- 2013-11-11邵武“銀醫一卡通”自助服務系統啟動
- 2013-11-08章金媛詮釋志愿服務理念 忠犬的故事緣何感動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