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職業操守·記者文明
http://www.caoliu14.com?2013-11-25 16:40? 儲瑞耕?來源:河北文明網
我來說兩句
我一向認為:在眾多的社會行當中,新聞這一行具有很強烈的神圣感。為什么?因為這一行是體現“社會良心”的,它的為人民服務、為真理和正義服務的職業特點決定了它排斥一切丑惡;同時還因為這一行的從業人員,是站在時代大船桅桿頂上的瞭望者,他們比較一般人,要能夠更多更深地理解社會,掌握事物的是非曲直。
有道是“名韁利鎖”,“名”和“利”這兩個東西可以成為束縛和禁錮一個人的身體、手腳和靈魂的“韁”和“鎖”。這已經被數不清的反面教訓所證實。
2009年10月,我應邀去清華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演講,其中列舉了許多近些年新聞界“為物質利益所累”而發生的諸如制造假新聞乃至假版面、收受“好處”而亂報道,乃至收受了“封口費”而有聞不報之類丑惡的人和事。我對在場的莘莘學子說:“我之所以在這里不厭其煩地列舉這樣一些反面的典型,是想使得在座的朋友明白:社會大轉型,物質利益大考驗。新聞界絕對不是世外桃源,同時也是給年輕的朋友打打預防針。”
預防針,打比不打當然要好,但仍然不能保證在實際生活中不出現這樣那樣的丑惡,這也屬于“樹欲靜而風不止”的道理。辦法當然總是有的,那就是不斷地強化新聞隊伍的道德建設,包括新聞職業道德和做人的各個方面的基本道德的建設,與此同時,加強法制,依法辦事——記者沒有“游離于法律之外”的任何特權。
因為我們正處在大轉型時期的社會,物欲化東西太過泛濫,具有太多的誘惑。這從一個方面說明“當好記者”是很不容易的事情。它需要我們的新聞工作者時刻提高警惕,減少盲目性,增強自覺性,需要我們的新聞工作者大力強化自我的德性修養,需要我們的新聞工作者戰勝各式各樣名韁利鎖的侵蝕,而保持“社會良心”的神圣性。
任重道遠,新聞同行好自珍重。(儲瑞耕)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相關新聞
- 2013-11-25道德教育該怎么給力
- 2013-11-25讓道德模范引領人人向善
- 2013-11-25學習道德模范要持之以恒
- 2013-11-25發放道德幣 掀起志愿服務新熱潮
- 2013-11-25道德是不會說話的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