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過今天,再等一年!秒殺!包郵!店主瘋了!即將售罄!全網最低!”當如上字眼充斥在你的電腦屏幕上時,沒錯,一年一度的“雙十一”來了。互聯網技術的不斷進步,讓人們足不出戶也能逛街購物成為現實。時代的發展,宅男腐女群體不斷壯大,讓網絡購物愈加繁盛。據悉,淘寶2011年“雙十一”銷售額達到53億元,2012年“雙十一”銷售額為191億元,今年更豪言將實現300億元的銷售額,并挑戰450億元的極限目標。
然而,在網購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便利,并逐漸成為現代人的一種生活方式的同時,網絡購物,尤其是C2C式的網購中的誠信缺失問題也愈演愈烈:實物與圖片不符、假貨假名牌泛濫、發貨延遲、售后服務缺失、退換貨困難……有資深買家曾戲言:“看圖片,如夢似幻;見實物,風中凌亂”,這些現象不僅傷害了消費者網購的熱情與信心,給他們帶來極大的不安全與不信任感,同時還嚴重破壞了網絡購物與電子商務的正常秩序,制約其進一步發展。
面對紛繁復雜的電子交易市場,誰來保護消費者?誰來維護網絡購物的誠信?筆者認為,可以在一下四點上多做功夫。
一是行業自律嚴格一點。不少無良賣家制假販假、知假售假,以次充好、隱瞞貨品真實信息,這的確可以在短期內獲利,然而卻有損于長遠利益,其實不少賣家已經認識到這點,從他們私下刷好評、買好評中就可以看出,賣家心知肚明誠信是非常重要的“生財之道”。當然,我們不能要求所有的互聯網賣家都能在短時間內做到自我規范,誠信經營,但至少可以期待一些主流一線的品牌企業聯合起來,引導整個市場和行業朝健康的方向發展,真正承擔起企業的社會責任。
二是消費者網購小心一點。見不到實物與真人、不能試穿、沒有固定店面、開店準入門檻低、交易安全風險高……C2C電子商務從誕生就有先天隱患,這也使得它比一般的實體交易更加需要消費者擦亮雙眼,貨比三家、多看評價、勿貪便宜……這些都是骨灰級買家的經驗之談。然而我們卻也發現部分消費者選擇“自投羅網”,他們愛慕名牌、貪圖便宜、知假買假的行為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賣家制假售假的氣焰,給他們提供了生存空間。因此在提高全社會公民維權意識的同時,消費者本人也要堅守消費道德,形成人人打假、對缺乏誠信零容忍的社會風氣,從源頭上遏制網絡售假。
三是運營平臺監管有效一點。“物美價廉”的假貨可以使網站更有活力、競爭力和點擊量,打假過度會造成賣家和買家向競爭對手處流失,因此一些第三方交易平臺總是借口強調網購的特殊性,而漠視侵權、放任售假。雖然有已出現類似淘寶網的好評制度,然而在最初起效了一段時間之后,魔高一丈的賣家通過假買假賣、專業刷好評、后臺刪記錄等手段又使得這一制度效用大打折扣。至于其他的退換貨承諾、先行賠付等制度,更是在種種復雜的操作步驟、多方推諉、耗時費力、得不償失的現實面前變得幾乎形同虛設。我們需要探索更行之有效的監管方式。
四是法律制定及時一點。電子商務業高速發展的同時,相關的保障性制度和法律一定要跑得更快一點,譬如網絡準入商品規范制、網店注冊實名制、網絡信用記錄制的建立,網絡侵權違約的界定等等,都需要以法律的形式加以確定,這樣才能為我們未來的網絡購物戴了一頂安全帽。(王皓瓊)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3-11-25道德教育該怎么給力
- 2013-11-25讓道德模范引領人人向善
- 2013-11-25學習道德模范要持之以恒
- 2013-11-25發放道德幣 掀起志愿服務新熱潮
- 2013-11-25道德是不會說話的老師